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亚辉 冯梦洁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的火热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8月9-10日,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耕传农脉,译通古今”实践团深入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宫家村,真正将脚步扎进泥土里,开展了一场以农耕文化体验与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深度社会实践。她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院落,在葡萄藤架下解码农文旅融合的“紫色密码”。 泥土课堂悟匠心:汗水浇灌的农耕智慧 实践的核心,首在“农”。师生们第一站扎进董安仁葡萄园,拜访了与葡萄相伴三十载的老农董大叔。那双布满老茧、沾满泥土的手,是无声的教科书,记录着他精心打理三亩葡萄园、实现亩产稳定1500斤的秘诀。“开花期温度要是蹿过30℃,这花就坐不住果了;坐果期啊,白天晚上温差得在25℃左右,这葡萄才甜得透心!”董大叔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葡萄生长的“温度经”。这看似简单的经验之谈,实则蕴含着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是千百年“靠天吃饭”中提炼出的生态哲学。在董大叔手把手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俯身田间,体验疏果、采摘的精细农活。汗水滴落浸润泥土,指尖触碰沉甸甸的果实,这“沾满泥土”的课堂,让书本上的知识瞬间鲜活,成员们深切体悟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与农耕技艺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匠心,思想深度在躬身实践中悄然提升。 在城阳宫家村葡萄采摘园,与果农交流葡萄种植经验。 李雨馨 摄 产业一线探新路:“葡萄IP”链动融合活力 实践团深入农业农村,将调研的触角延伸至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师生们惊叹于宫家村以“一粒葡萄”撬动全产业链的生动实践。依托千亩优质葡萄园,当地成功打造了特色鲜明的“葡萄IP”。连续举办十八届的惜福镇葡萄节已成为区域名片,今年更是创新融入了憨态可掬的“惜小葡”IP形象与梦幻的光影艺术展,“带露珠”的新鲜创意让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城阳宫家村葡萄采摘园内,串串葡萄挂在藤蔓上的丰收景象。李雨馨 摄 在宫家村葡萄园中,师生们实地观摩了玫瑰香葡萄如何通过古法酿造技艺,神奇地蜕变成色泽诱人的琥珀色葡萄酒。蒸腾的酒香中,升腾的是产业升级的“热气”。宫家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积极推动全域旅游联动,巧妙地将葡萄采摘的田园乐趣与邻近毛公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精心设计出“葡香惜福”主题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为游客提供了“摘葡萄、品美酒、游山水、忆红色”的沉浸式乡村体验,充分展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 专业赋能架“语桥”: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 发挥专业所长,精准服务地方所需。实践团成员深知,她们不仅是调研者,更是服务者与建设者。成员们在俯身搓捻泥土、亲历农事后,在实践笔记中深情写道:“董大叔口中的温度控制学,是写在土地上的活态生态哲学,比任何课本都生动深刻。” 这份感悟源于最真实的体验。 在城阳宫家村葡萄采摘园开展社会实践,体验葡萄采摘的乐趣。 王奕涵 摄 在田间地头、在酿造工坊,团队成员以语言为钥匙,精心录制中英双语葡萄采摘与栽培指南视频,让大叔们的“葡萄经”得以数字化保存和更广泛传播。同时,受学院“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非遗实践团成功经验的启发,团队正着手筹建系统性的“农耕术语多语种语料库”,以期助力古老的种植文化传承与发展。 盛夏的青岛城阳区惜福镇宫家村,葡萄藤蔓葱郁,果实累累飘香。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架设乡村文旅全链条知识体系的坚实“语桥”。新的时代,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朝着推动农耕智慧、生态哲学、农文旅融合创新实践发展的方向奋进,精准、生动、有深度地将其传播到世界舞台,让全球听见中国乡村振兴的‘紫色故事’。 (青岛农业大学:李亚辉 冯梦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