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祯雯 - 小 + 大
7月20日,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摩探乡队”志愿服务队走进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在湖光山色间探寻摩梭青年与传统文化的故事。“格姆山的风会记得,泸沽湖的浪会传颂……”当现代文明的浪潮拍打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群摩梭青年正用自己的方式,接过祖辈手中的文化接力棒。他们生长在母系氏族社会的余晖里,既拥抱过外面的世界,又选择回到故乡,让摩梭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调研队首先见到的是29岁的摩梭青年拉措。在泸沽湖边的“摩梭文化工坊”里,她正带着几位年轻姑娘刺绣传统纹样。“这是‘太阳花’,象征着母系家族的生命力;那是‘湖水纹’,代表着泸沽湖的馈赠。”拉措指着绣品上的图案介绍,指尖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发出清脆的响声。三年前,她放弃了在丽江古城的导游工作,回到村里跟着外婆学刺绣。“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土气,直到看到外婆的绣品被游客当作‘宝贝’,才明白这是我们摩梭人的骄傲。” 图为志愿者与摩梭族青年交流,倾听摩梭族文化故事。寸晓媛 供图 拉措的工坊里,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墙上挂着外婆传下来的羊皮袄,货架上摆着印有摩梭纹样的笔记本和帆布包。“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我就把传统图案印在日用品上,既好卖,又能让更多人认识摩梭文化。”她笑着说,现在工坊每月能卖出两百多件文创产品,还带动了村里六位妇女就业。 在里格村的“摩梭语课堂”,26岁的扎西正用手机直播教网友说摩梭语。“‘你好’是‘那米’,‘谢谢’是‘卡莎莎’……”镜头前的他语速轻快,身后的黑板上写满了摩梭语词汇。扎西大学学的是新媒体专业,去年毕业后,他用攒下的钱买了设备,把课堂搬到了网上。“很多在外打工的摩梭人私信我,说想教孩子说家乡话,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在,他的直播间已有五千多名粉丝,还出版了一本《摩梭语入门手册》。 与拉措和扎西不同,32岁的达瓦选择用音乐传承文化。在他家的木楞房里,摆放着传统的“苏古笃”(摩梭族弹拨乐器)和现代电吉他。“这是我改编的《泸沽湖情歌》,加入了摇滚节奏。”达瓦拨动琴弦,古老的旋律与现代节奏交织,别有一番韵味。他组建的“摩梭新声”乐队,经常在村里的篝火晚会上表演,既能唱传统古歌,也能演绎原创作品。“年轻人不爱听冗长的叙事歌,我就把摩梭故事写成流行曲,他们听得懂,才愿意传。”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这些摩梭青年的努力正悄然改变着村庄。拉措的工坊让刺绣手艺有了新市场,扎西的课堂让摩梭语有了新听众,达瓦的乐队让古歌有了新旋律。当地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支持:拉措的工坊获得了“妇女创业基金”,扎西的课堂被纳入“非遗保护项目”,达瓦的乐队受邀参加了省级文化展演。 图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摩探乡”团队队员合影。卢佳慧 供图 离开泸沽湖时,夜幕下的村寨燃起了篝火。拉措带着姑娘们展示新绣的披肩,扎西用摩梭语教游客唱歌,达瓦的乐队奏响了改编的古歌。火光中,老人们笑着点头,年轻人跳着舞步,文化的接力棒在欢声笑语中传递。队员们知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新的希望——摩梭文化不会老去,因为总有年轻人,愿意带着它走向更远的未来。(通讯员 李祯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