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三下乡实践:青春赋能乡村,传承与发展并行

时间:2025-08-1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刘芊蕙 - 小 + 大


   近日,广州新华学院星火筑梦突击队三下乡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清远市太平镇,围绕“红、绿、古”资源禀赋,开展社会调研,以青春之力书写乡村实践答卷。  

一、启程:奔赴乡土,怀揣热忱

7月11日清晨,实践团11名师生从广州新华学院出发。三小时车程中,拍摄组记录沿途风景,策划组完善行程,后勤组关注成员状态 。驶入阳山县界,重峦叠嶂与白墙黛瓦交织,队员感慨乡村振兴从课本走向现实,正式开启太平镇实践之旅。  

二、探索:古桥乡贤,岁月初心

古桥寻忆

晨雾中,实践团探访清代始建的七拱桥。青石板路光滑,桥身砖石刻满风雨痕迹,老人摇蒲扇讲述往昔。桥虽不再是交通要冲,却成村民茶余饭后聚集地,见证交通与社会经济变迁,承载数代人生活记忆。  

图为七拱桥。李舒婷 供图

乡贤听心

午后走访三和洞村,采访中共党员,退伍军人。2007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分享抗洪、乡村振兴经历,诠释党员担当;退伍军人爷爷回忆1974年入伍故事,虽鬓白,军人热忱与沉稳仍在,展现“退伍不褪色”的坚守。这些对话,让队员触摸到乡村故事里的温度与力量。  

图为星火筑梦突击队队员采访中共党员。李舒婷 供图

三、调研:风雨兼程,洞察发展

雨访街,问卷探因

细雨中,实践团手持问卷穿梭太平街,与居民、游客、从业者交流,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绿色生态开发、古村文旅活化展开调研。交谈中,感受到当地对土地的热爱与发展期待,有人分享红色历史,有人描绘生态旅游愿景,为太平镇发展“问诊把脉”。  

图为星火筑梦突击队队员对村民进行访问。李舒婷 供图

后临桥,光影留痕

午后阳光洒落,实践团探访东升桥。古桥如时光守望者,廊顶飞檐藏灵动韵味,桥身斑驳刻厚重故事。台阶青苔、磨损痕迹诉说过往,桥下流水交融太平镇兴衰与日常。桥畔绿树成荫,光影交织,队员在桥的诗意中读懂岁月长歌,也为古建保护与文旅开发积累素材。  

图为星火筑梦突击队与东升古桥合影。李舒婷 供图

四、传承:非遗密码,指尖温度

大卜糍:烟火里的乡愁

太平镇非遗美食大卜糍,传承百年,制作工艺独特。灰水糯米浆煮糊、冷却成冻、油炸成型,外酥里嫩。它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象征,承载乡情记忆,节日团聚必备,游子思乡符号,一口甜香,传递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烟火气。  

图为星火筑梦突击队与大卜糍传承人合影。李舒婷 供图

八角笼:指尖上的艺术

三和洞村八角笼制作,鲜为人知却尽显精巧。传承人以三年毛竹,经削篾、烫煮、编织、雕花等工序,制成寓意“八方聚福”的八角笼。制作中,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匠心尽显,让队员领略到非遗技艺的细腻与温度。  

图为八角笼。李舒婷 供图

五、归程:回望乡土,青春续航

当实践团踏上归程,太平镇的山水、古建、乡贤、非遗,已成为队员们心底珍贵的印记。此次三下乡,是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从初遇时的憧憬,到调研中的专注,再到传承里的触动,每一步都凝聚着成长与思考。  

实践虽已收官,使命仍在延续。队员们将带着在太平镇收获的温暖与力量,把乡村调研的成果转化为助力发展的动能,让“红”的精神赓续、“绿”的生态勃发、“古”的文脉传扬。未来,他们也会持续以青春之姿,奔赴更多乡土,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与热爱,让这段三下乡的故事,成为点亮城乡交融、赋能乡村未来的永恒星火 。(通讯员: 刘芊蕙)

上一篇:数据丈量城市脉动,青春传递津门新风——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学子五大道实践纪实

下一篇: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三下乡:点燃青春之火,照亮无毒之路!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