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走进蓝印花布博物馆:濠河润蓝印,薪火续匠心

时间:2025-08-1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薛徐玮 - 小 + 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为推动蓝印花布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挖掘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8月4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濠蓝薪传”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启一场7天的蓝印花布探索之旅。

这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古老的制作工具,博物馆展厅向人们详细展现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一件件质朴的衣裳,一个个精致的门帘,每一处蓝白交织的纹样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解老师向实践团队详细讲解了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这种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的民间工艺,承载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图为蓝印花布博物馆展厅。陈安琪供图)

参观完展厅,实践团队亲自尝试制作蓝印花布小方巾。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以扬大校徽为蓝本设计方巾。绘制扬大校徽,刻板镂空,再用刮板将石灰粉和黄豆粉混合而成的防染浆刮在镂空的纸板上。烘干后将布料浸入深蓝色的染缸,经过多次浸染,氧化,原本白色的布料便慢慢变成深邃的蓝色。实践团队成员大胆尝试,热情交互,努力完善,在老师的指导下,耗时三个多小时,收获了具有扬大印记的蓝印花布方巾。将学校文化与非遗传统融合的尝试,更使得团队成员感受到蓝印花布的精巧神奇。此外,实践团队还以“劲竹”为纹样制作了一款蓝印方巾,象征非遗传承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坚守,也寄托了团队成员希望蓝印花布这一非遗技艺像竹叶一般四季长青的美好愿望。

(图为“濠蓝薪传”实践团队成员李田甜在刻板。陈安琪供图)

(图为“濠蓝薪传”实践团队成员郑雅婷在刮浆。陈安琪供图)

实践团队通过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老师,了解有关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吴老师教导团队成员青年人做学问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学习蓝印花布的历史和发展路径,并为推动蓝印花布的传承和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有效转型想方法,提建议,做行动,给予团队成员很大的启迪。

(图为“濠蓝薪传”实践团队成员薛徐玮向传承人吴元新老师学习。陈安琪供图)

实践后期,团队成员对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已基本熟悉,在博物馆志愿带领游客朋友们了解和体验这一非遗技艺。游客朋友们对蓝印花布这一技艺兴趣都十分浓厚,也对自己亲手制作出的蓝印花布满意而又欣喜。实践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在商场,文创店和旅游景点采访路人对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了解程度,购买意愿和设计建议,许多人表示对蓝印花布略有耳闻,但对其文创产品了解甚少。大家普遍认为文创产品应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设计也要符合现代审美。这次调研也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宝贵思路。

(图为“濠蓝薪传”实践团队成员帮游客朋友烘干防染浆。陈安琪供图)

(图为“濠蓝薪传”实践团队成员合照及蓝印花布成品。陈安琪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成长之旅。真正的传统文化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长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创新的活水去滋养。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传承的魅力。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作者:薛徐玮)

上一篇: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以行践知,共育时代新人

下一篇:古韵承千年,新声传万里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