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队赴眉县博物馆 探寻方言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时间:2025-08-1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姚海燕、杨彬彬、万玲、罗嘉怡、彭博阳、廖心逸、严啸腾、蒋希哲、张歆可、姜润薇 - 小 + 大

7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眉语传薪调研队”走进眉县博物馆,围绕方言民俗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通过参观展馆、与馆长深入交流等方式,为眉县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积累实证素材。

眉县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馆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22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43件、二级文物47件、三级文物545件,精品文物占比位居宝鸡市各县区前列。

(实践团参观眉县博物馆展厅  彭博阳供图)

跟随讲解员的引导,实践团先后参观四个展厅。在以“吉金传家史”为主题的第一展厅,青铜编镈、编钟、鼎等单氏家族传承的礼乐重器静静陈列。实践团成员认为,这些文物不仅是鲜活的历史见证者,更是眉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若能将其文化符号与现代旅游体验结合,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触摸历史温度,可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二展厅“举杯邀明月”中,一件战国青铜扁壶引发成员关注。该文物出土时壶内留存的液体经化验含有乙醇,印证了两千多年前的酿酒技艺。实践团成员表示,酒文化是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若能将此类文物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元素,如复原古代酿酒场景、打造唐宋酒肆体验区等,既能展现“酒文化之乡”的底蕴,又能通过多维互动让历史“活”起来,增强眉县文旅名片的吸引力。

参观后,成员们表示,这些文物是方言民俗文化生长的土壤——器物铭文可能隐含古音痕迹,酒器演变关联民间饮酒习俗的语言表达,城池布局则与地方生活用语、民俗仪式紧密相关,为方言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鲜活素材。

(实践团采访韩馆长 彭博阳供图)

实践团有幸采访到韩馆长,谈及代表性馆藏,她指出,西周青铜器是馆内核心亮点。杨家村出土的逨盘底部刻有372字铭文,系统记载了12位周王的世系及事迹,印证了《史记》中周代王表的真实性,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单五父壶作为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造型完美,纹饰呼应,工艺精湛,是贵族祭祀祖先所铸,体现了西周晚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两者均为探寻古代语言习俗与现代方言的关联提供历史依据。

实践团成员罗嘉怡注意到,眉县博物馆入口区域的文创产品陈列区目前主要展售钥匙扣、扇子等,品类相对单一。对此,实践团建议开发以馆藏文物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如提取逨盘铭文纹样设计的书签、仿制单五父壶造型的迷你摆件、将战国青铜扁壶图案印制成的帆布包等,让文物元素通过文创载体走进游客生活,既丰富文旅产品形态,又能加深大众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传播。韩馆长对这一建议表示认可,认为以馆藏文物为核心开发文创产品,既能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又能强化游客对眉县历史文化的感知,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后续将结合馆内文物特色进一步研究落实。

此次调研中,实践团立足语言专业视角,将方言民俗文化保护与文旅发展深度结合,形成了清晰思路:梳理文物背后的方言民俗线索,明确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调研当前文旅场景中方言元素的应用现状,挖掘“文物+方言+民俗”的融合潜力;探索将方言保护转化为文旅吸引力的具体路径,如在博物馆讲解中融入方言解读、打造方言主题互动体验区等。团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助力眉县将方言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作者:姚海燕、杨彬彬、万玲、罗嘉怡、彭博阳、廖心逸、严啸腾、蒋希哲、张歆可、姜润薇)

上一篇:关爱行动:玉溪师范学院“守望者”点亮关庙七彩假期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湖南信息学院学子李妍盈:情暖基层,初心践行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