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面塑为笔,标注庐州非遗坐标

时间:2025-08-1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吴心悦 - 小 + 大

当指尖与彩色面团相遇,手艺人将生活揉捏成型,让技艺与记忆在此刻凝结。2025年6月28日至30日,皖江工学院团学组织建设委员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合肥市开展以“面塑为笔,标注庐州非遗坐标”为主题,通过深入传承工坊、社区、博物院及文化馆,在实践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感受非遗技艺的传统根脉与当代活力,开启了一场触摸传统、对话传承的文化探寻之旅。

工作室里的“指尖魔术”:与传承人共赴面塑之约

6月28日下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合肥庐阳杨氏面塑工作室的木桌上,传承人杨俊生老师的指尖正上演着“魔术”。他布满老茧的手指灵巧地在五彩面团间穿梭,仿佛与面团达成某种默契。一块普通的面团在他手中几经搓揉、按压、挑捏,转瞬便勾勒出灵动的轮廓,竹刀轻挑慢捻,彩面在刀背摩挲下泛起珍珠光泽。从揉圆作头、搓条塑形,整套工序如行云流水。他时而眯眼审视比例,时而指尖轻按调整弧度,伴随着空气中弥漫着麦粉的清香,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呈现在实践团队成员们面前。工作室里,陈列架上的面塑作品引人驻足:憨态可掬的生肖、精致典雅的传统人物、活灵活现的民俗场景,每一件都诉说着庐州面塑的故事。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庐州面塑正通过老手艺人的坚守,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为面塑作品。杨逍 供图

“年轻人要先懂它的‘魂’,才能爱它的‘形’。”面对团队的提问,杨俊生老师一边演示基础技法,一边娓娓道来。谈及传承六百年的庐州面塑,杨师傅话语间满是光阴沉淀的厚重。这门技艺自明清时便在江淮民俗中扎根,历经代代匠人打磨,形成了独有的艺术体系。他演示着“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的独门手法——印模定形如奠基,捏塑赋神似点睛,镶接组合见巧思,滚压平整显功底。相较于北方面塑的粗犷写实,庐州面塑更讲究“气韵生动”,眉眼间流转的神采,衣袂上暗藏的风势,皆透着江南文化的细腻灵动。

如今他将紫薯粉、菠菜汁等天然食材融入面团,既延续了古法“以色面塑” 的智慧,又晕染出更具层次的自然肌理。这些关于传承与突破的讲述,为团队打开了一扇窗,让千年非遗的生命力在对话中愈发清晰。

他告诉队员,庐州面塑自古就有“可赏可食”的传统,节庆时做的面塑既是装饰,也能作为糕点辅料。把传统技艺和可食用材料结合,并不是简单换面团就行。染色需要用天然食材,不能破坏面团的延展性,这也是捏塑时‘指尖发力’的基础;还要保留‘一捏定形’的老规矩,不能丢了‘捏、搓、揉、压’的核心手法。同时,可食用面团更易干燥,必须在十分钟内完成基础塑形——这正是杨俊生强调的“材料变了,但对时机的把控、对力度的感知,这些老手艺的‘魂’不能丢”。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捏面塑。杨逍 供图

实践团成员最翘首以盼的,便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沉浸式感受庐州面塑的独特魅力。众人环立工作台前,接过尚带余温的面团,待杨老师以行云流水之势示范的基础手法后,便纷纷投入创作。他们的动作虽显生涩,眼中却盛满专注,杨老师穿梭其间,时而扶正变形的轮廓,时而点拨配色的巧思。当每个人捧着自己略显青涩的作品时,掌心的温度与面团的肌理交融,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互动中变得可触可感。指尖流转间,似已与这门古老技艺悄然共鸣。

社区里的“面塑记忆”:在街巷间打捞民间故事

如果说工作室是技艺的“根”,那么社区便是面塑生长的“土壤”。6月29 日清晨,实践团队走进工作室周边社区,携镜头与纸笔,于巷弄间寻访面塑的民间记忆。

半天时间里,团队走访了十余位居民,深入挖掘面塑在社区中流传的故事以及居民对这门技艺的了解程度,听他们讲述面塑与节庆、婚嫁相关的民俗场景,了解到面塑手艺早年间家家户户皆能掌握一二:端午捏制龙舟,中秋塑造玉兔,其中以婚嫁时最为热闹——“嫁妆中必有一对‘龙凤呈祥’面塑,龙鳞以红曲染色,色泽鲜亮;凤羽用栀子花粉调和,香气宜人。且这面塑必须由儿女双全的妇女亲手捏制,取子孙满堂、代代兴旺的吉祥寓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社区群众。徐延康 供图

走访完曾是街头手艺人聚集的老市集地址后,谈及如今的可食用面塑,大家既认可通过天然染色、控制水分等改良方式,使寿桃摆放三日仍能保持如新蒸般的状态,也提出了新的想法:“若能制作蛋糕上的生肖造型,或是端午粽子模样的面塑,想必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也有人面露忧虑:“可食用的面塑难以长久保存,那些精妙的花样,如何才能让后人都得以见识呢?”队员们将这些见解与疑问详加记录,计划下次携这些议题与传承人展开深度探讨。

合肥三馆联动:从文物里读懂非遗密码

6月30日,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合肥市博物馆、文化馆及美术馆。此行,他们肩负着探寻文化根脉的使命,要在泛黄的文献与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中,追溯庐州面塑的历史脉络,探寻这门古老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奥秘。

推开博物馆的展厅大门,展柜里的文物瞬间将队员们拉回百年前的时光。清末民初的面塑模具静静陈列,木质的纹理间还残留着面粉的痕迹;旁边的玻璃罩内,不同时期的面塑作品样本依次排开,从粗粝古朴的单色造型到细腻繁复的彩色摆件,无声诉说着技艺的演进。“你看这组民国‘和合二仙’面塑,衣纹的褶皱用细竹签压出,腮红是用天然胭脂染的,和我们在地方志里读到的‘庐州面塑重写实、尚自然’完全对得上!” 李同学指着展柜,兴奋地和队友分享发现,手中的相机不停记录着文物细节,“这些实物比文字更鲜活,它们就是会说话的历史。” 解说牌上 “从街头技艺到非遗瑰宝” 的字样,在队员们眼中也有了更具体的注解:原来那些曾在庙会巷尾流转的指尖技艺,早已悄悄刻进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带着对历史的初步感知,团队走进合肥市文化馆,这里的面塑展示则多了几分生动的烟火气。不同于博物馆的静态陈列,文化馆通过实物展陈、图文介绍与多媒体演示的立体组合,将面塑的 “前世今生” 铺展开来。展架上,传统的神话人物眼神灵动,民俗场景里的赶集、嫁娶细节逼真;转角处,现代卡通形象与生活场景面塑又让人眼前一亮 —— 憨态可掬的熊猫捧着合肥特产大麻饼,天鹅湖的轮廓被巧妙融入面塑摆件。从传统题材到城市地标,面塑一直在跟着时代生长,这大概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文化馆会不定期邀请安徽省级非遗项目 “庐州面塑” 传承人武建付老师等多位资深艺人,在现场进行制作演示,并与观众互动教学。传承人熟练运用 “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等技法,将普通的面团在短时间内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造型,让观众更深入了解面塑制作过程。不少观众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面塑制作,感受指尖上的非遗魅力。

随着调研深入,队员们对合肥面塑的保护体系也有了系统认识。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合肥市近年来为面塑非遗筑起了多层 “保护网”:庐阳区 2021 年9月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项目申报评审办法(试行)》,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制度保障;每年的专项经费,像 “输血” 一样支持着技艺挖掘、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200 平米的非遗展馆与专用培训教室,更成了传承人的 “根据地”。最具特色的是‘非遗 +’模式, 负责政策梳理的王同学说,“三十岗乡景贤书院里,面塑和研学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景区里的面塑体验点,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还有文化记忆。” 在队员看来,这些措施不是把非遗 “圈起来保护”,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文化馆与传承人的合作模式,更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 “活态” 力量。除了定期的现场展示,传承人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已成常态:在小学课堂上,武建付老师带着孩子们捏制生肖面塑,让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扎根;在包河区方兴社区的活动现场,居民们围坐一团学做面塑,指尖的温度传递着文化的温情。或许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 —— 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融入日常。团队成员感慨到,“当老奶奶带着孙子一起学捏面塑时,非遗就完成了最自然的代际传递。”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美术馆,这里的面塑展示则打开了队员们的艺术视野。不同于博物馆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馆的生活气息,美术馆更侧重从美学角度解读面塑:一场 “面塑的色彩密码” 专题展中,为成员们解析了传统面塑如何用矿物颜料、植物染料调配出 “中国色”;互动区里,队员们通过对比面塑与雕塑、绘画的造型手法,更清晰地感受到 “以面为材,以手为笔” 的独特艺术表达。“原来面塑不只是‘手艺活’,更是一门讲究构图、色彩与意境的艺术。”

“申遗成功不仅因为技艺独特,更因它承载了合肥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智慧。” 场馆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队员们的感悟豁然贯通。回望一天的行程:从博物馆祭祀面塑中读懂先民的精神寄托,从文化馆的市井题材面塑看到百姓的生活热忱,从美术馆的创新作品里触摸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面塑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合肥的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青春力量为非遗“续航”

实践虽短,意韵悠长。从工作室的指尖传承,到社区的烟火气,再到博物馆的历史厚重,用青春脚步丈量着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版图,让年轻视角与古老手艺碰撞出别样火花。

图为团队成员与面塑传承人杨俊生的合照 。杨逍 供图

“传承不是守旧,是让更多人带着热爱参与进来。”传承人杨俊生的这句话,被队员们反复写进实践日志。在与杨老师交流可食用面塑的创新方向时,队员们逐渐理解:年轻一代的参与,不仅是学习技艺,更是用新视角为非遗找到当代坐标。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收获了对非遗的深刻认知,更让庐州面塑的故事通过年轻一代的视角被更多人听见。通过与传承人交流、亲手制作面塑、走访社区居民、参观文化场馆等环节,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储备,更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所肩负的责任与意义。实践成员们将以此次活动为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传播优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庐州面塑文化,让更多人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庐州面塑的 “传统根” 与 “创新魂”。青春力量的注入,正让庐州面塑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焕发新的光彩。(通讯员 吴心悦)

上一篇:沙漠变绿洲•青春筑梦行

下一篇: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踏入石宝镇,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