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孙思晨 - 小 + 大
6月30--7月2日,山东财经大学“数智乡伴,守护粮安”聊城队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暑期“三下乡”专题调研。团队聚焦数智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农机制造等全链条的应用实效,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解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田埂间的数智变革,留守农户享技术红利 6月30日,在东昌府区任堤口村的田间地头,实践团队与村民深入交流农业发展变化。72岁的村民王婶婶有着三十多年务农经验,她向队员们细数机械化带来的改变:“现在种地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全村播种和收割早就实现100%机械化!以前靠人力、畜力,累得腰酸背痛效率还低,现在机器进地又快又好,我们这些老人也不用再干重体力活了。” 图为团队成员问卷调查任堤口村村民。邵义进 供图 随后,团队与村党委书记李志彬展开访谈,详细了解到任堤口村大棚农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李书记重点提到,数智化改良为大棚农业带来了显著变化。除了小麦种植,任堤口村的西红柿产业同样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活力。“我们村的西红柿大棚都装上了智能温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旦数据出现波动,系统就能及时反馈并自动调节,让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李志彬介绍道,“村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数据,系统还会智能提醒通风、浇水、施肥,种西红柿变得科学又轻松。这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还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任堤口村李志彬书记。邵义进 供图 面粉加工全链升级,企业农户实现双赢 7月1日,堂邑镇刘庄村红荷面粉厂的生产车间里,数智化技术正深度融入粮食加工的每个环节。实践团队沿着原料仓储、研磨加工到成品包装的生产链条细致考察,在原料仓储区,一排排银色储粮罐整齐排列,罐身传感器实时采集粮堆温度、湿度等数据;走进自动化研磨车间,智能控制系统正通过算法精准调控磨辊转速与研磨精度,屏幕上各项参数稳定在最优区间;成品包装线上,自动化检测设备快速识别剔除密封不严、标签错位的不合格产品,机械臂有序完成装箱码垛。 “从小麦进厂开始,数智化溯源系统就同步记录产地信息和种植环境数据,形成完整的原料档案。”企业负责人指着中控系统介绍,数智化改造让面粉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同时每吨面粉能耗降低12%,人工成本减少近四成,终端产品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数智化平台与周边种粮大户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提前发布小麦品质需求和收购价格,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这样既保障了我们的原料供应稳定,也让农户每亩地能多增收近200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双赢。”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对这种模式的认可。
图为红荷面粉厂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智能控制系统。常思蕊 供图 智能农机赋能生产,构建惠农服务生态 团队走进山东创聚新能源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新能源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企业负责人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三大核心技术成果:太阳能灌溉系统通过光伏板收集清洁能源,为农田灌溉提供稳定水源,既降低了传统灌溉的电费支出,又减少了碳排放;生物质能转化设备将秸秆、果壳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热能与电能,实现“变废为能”的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农机远程运维平台则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机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隐患,保障农忙时节生产不中断。 “这些技术的核心是让农业生产更绿色、更高效。”负责人以太阳能灌溉系统为例,“一套设备能覆盖50亩农田,每年可节省电费3000余元,农户两到三年就能收回成。”在交流中,团队与负责人重点探讨了技术推广的现实挑战:部分农户对新技术认知不足、初期投入资金压力较大、乡村技术运维人才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关键瓶颈。双方一致认为,需通过政策补贴、示范基地建设、乡土人才培训等方式,让新能源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图为团队成员与山东创聚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邵义进 供图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东昌府区多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 200 余份,与 30 余名农户、3位企业负责人、2位村干部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数智技术应用中的痛点难点。队员们发现,聊城通过将物联网、大数据与传统农耕经验结合,实现了农田精准管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构建起更可靠的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团队总结提炼的“技术适配-乡土调适”闭环方法论,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这次调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寸智慧农田里、每一条智能生产线中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带着调研成果回到校园,用专业知识持续为乡村数智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这场跨越校园与乡土的实践,不仅为鲁西平原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书写了成长篇章。(作者 孙思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