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校社联 “寻迹红岚 乡传薪火”实践队 - 小 + 大
2025年8月4日至6日,山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寻迹红岚 乡传薪火”实践队奔赴忻州市岢岚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以青春之力串联红色历史与乡土文化,在寻访感悟中传承革命精神,在实践互动中助力非遗传播与乡村发展,让红色基因与青春力量同频共振。 启动仪式:共启红岚实践之旅 实践队启动仪式在岢岚县党群服务中心顺利举行。岢岚县团委副书记赵倩楠介绍了当地独特底蕴:这里既是承载红色记忆的历史重镇,也是肩负国防重任的科技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宋家沟镇留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殷切嘱托。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将走进革命遗址感悟初心,体验非遗技艺传承文脉,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体会科研精神,将以饱满热情投入实践,在寻迹红岚薪火中锤炼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绽放。 红色足迹:在历史现场叩问初心 实践队首站走进毛主席路居馆,青砖灰瓦的院落里,伟人塑像静静矗立。队员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与革命旧址交相辉映。在讲解员的引领下,简朴的生活用品、深夜批阅文件的油灯、与群众亲切交谈的照片,将1948年毛主席在岢岚的短暂时光娓娓道来。黑白影像中,当年军民共用的石磨盘旁,如今已矗立起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老区的奋斗精神在时代变迁中愈发鲜活。“最难忘毛主席卧室里那张简单的炕头和书桌,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感慨道。实践队员史文慧结合参观感受,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红色演讲,从诗词中解读伟人情怀,让红色种子在童心悄然扎根。 非遗传承: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在韦东梅非遗工作室,剪纸、布艺、面塑等民间艺术的魅力扑面而来。韦东梅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大美山西”系列剪纸,“剪纸是‘镂空艺术’,承载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生活哲学。”老师边说边示范,指尖流转间,红纸蜕变为灵动的蝴蝶。队员们在指导下学习折纸、镂空、剪刻技巧,从勾勒轮廓到雕琢花纹,每一步都考验着对对称美学与力度的把控。当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剪纸蝴蝶成型,红纸上仿佛扇动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也让队员们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正是要把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揉进指尖。 乡村蝶变:从脱贫攻坚到文旅振兴 在宋家沟村,三棵“幸福树”矗立在由旧宅改造的广场上,见证着“从土窝窝到新农村”的蜕变。队员们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的地方,重温“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嘱托,村史馆里的土地证、粮票与新民居照片对比,直观展现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民生改善。横跨宋水河的“连心桥”上,党和群众心连心的温暖,在旅游发展、农业大棚等业态中持续延续。王家岔村的宋长城遗址,则书写着文旅振兴的新篇。38公里的斑驳墙体诉说着千年戍边史,当地以长城资源为依托,将每年6月21日定为“乡村文化旅游季”,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力。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发展中。 实践队走进岢岚县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社区——广惠园社区,为暑托班孩子开设“行走的红色历史课”。晋北战略地图铺开,本土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从争相复述长辈的战斗故事,到齐声喊出“我也要保护家乡”,红色基因在同龄人教育中完成接力。社区帮扶车间里,工匠们手工制作的书包以“承重强、贴合背型”受认可,传统质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正是产业扶贫激活内生动力的生动缩影。居民脸上的幸福笑容,成为脱贫攻坚成效最温暖的注脚。 从红色遗址的历史回响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从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到产业扶贫的民生温度,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的蜕变,离不开党的政策引领,更离不开乡亲们的实干拼搏。当青春力量与乡土实践相遇,薪火已传,未来可期——这不仅是一次实践的结束,更是青年担当的开始,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中持续绽放。(供稿:山西师范大学校社联 “寻迹红岚 乡传薪火”实践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