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志豪 - 小 + 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进程中,“一老一小”的生活质量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近日,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泉润童心・溪暖桑榆”社会服务实践团,深入湖南省衡南县泉溪镇泉溪村开展“乡村双龄守护计划”。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慰问、公益服务、政策宣传等多元形式,走进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生活场景,以青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乡村民生保障注入鲜活力量,成为高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情系桑榆:用真心筑牢“老有所养”的民生根基 实践团的脚步首先踏入泉溪村的老旧民居,在与退伍老兵胡爷爷的交流中,一幅老一辈奋斗者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这位曾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家中陈设简朴却整洁有序,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与对党的感恩。“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有补贴、有关怀,闲时种种菜、帮帮忙,日子过得踏实温暖。”胡爷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老人在政策保障下的安稳生活。当谈及青年一代,老人眼中的期许尤为深切:“国家的未来在你们肩上,要把责任扛牢,把日子过好。”这份跨越代际的嘱托,彰显了家国情怀的传承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爷爷交谈。吴佳美供图 70岁的独居老人胡际位,用一生践行着传统家庭美德。物资匮乏年代,他坚持“子女平等”的教养原则,如今子女事业有成欲接其进城安享晚年,他却始终眷恋“乡下的自在与清净”。“不给晚辈添麻烦,守好这个家”的朴素坚守,既折射出乡村“老有所安”的民生温度,更体现了传统养老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为乡村养老模式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为胡际位爷爷与团队成员聊家常。王志豪供图 在秸秆禁烧政策宣传过程中,实践队员偶遇86岁的独居奶奶。尽管常年受风湿病困扰,生活条件有限,但老人眼中的坚韧与乐观令人动容。“年轻人有出息,国家才能更强大,祝你们前程似锦。”这句带着浓厚乡音的祝福,承载着千万乡村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实践队员更加深刻理解到民生关怀的深层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在街道张贴秸秆禁烧明白卡。吴佳美供图 呵护童心:以关爱点亮“幼有所育”的希望之光 泉溪村的夏日午后,15岁的胡凯与6岁半的胡永涵兄弟俩在院中嬉戏的身影,牵动着实践队员的心。由于父母远在广东务工,兄弟俩与祖辈相依为命,“去广东陪妈妈干活”成为他们最珍贵的记忆。当实践队员发现哥哥尘封的篮球时,主动教兄弟俩打球,哥哥眼中重燃的光彩与弟弟雀跃的笑声,见证了陪伴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永涵小朋友谈心。王志豪供图 近年来,随着泉溪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乡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创业,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减少。“村里的厂子多了,学校也翻新了,爸妈说也许明年就回来。”胡凯的话语中,不仅饱含对家庭团圆的期盼,更直观反映出“产业兴则乡村兴、人才回则希望浓”的乡村振兴实践成效,彰显了政策红利对乡村民生的深远影响。 青春担当:让微小温暖汇聚成民生保障的磅礴力量 “陪老人晒晒太阳,教孩子投个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实则是在编织乡村情感保障的网络。”实践团指导老师蒋昂松的话语,揭示了活动的深层价值。连日来,实践队员不仅详细记录老人们的生活诉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更着手梳理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优化养老服务、完善儿童关爱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计划联动社会资源,推动乡村文体设施升级与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政策红利与社会温情精准对接。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凯一家合影。吴佳美供图 从聚焦“一老一小”的急难愁盼,到助力构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民生保障体系,实践团的行动既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青春实践,也是高校发挥智力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探索。实践队员们表示:“乡村振兴既需要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也需要民生保障的‘软环境’。我们将继续做好政策落地的‘传声筒’、群众需求的‘记录者’,让每一位乡村守望者都能感受到时代的温暖。”(作者:王志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