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安徽农业大学:一篾一编承古韵 青春赋能振兴路

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7日-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红色金寨,指尖竹韵”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六安市金寨县,开展竹编技艺传承与产业振兴调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技艺学习、产业调研、创新设计和文化推广等方式,助力金寨竹编非遗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传承非遗匠心,厚植红色基因

六安金寨县拥有悠久的竹编历史,竹编工艺精湛,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技艺。7月7日,实践团首站抵达金寨县流波䃥镇,在当地林业站带领下深入调研竹产业现状。团队走访了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观摩了从选材、破篾到编织的全流程工艺,并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深入挖掘金寨县竹编技艺,记录整理传统编织工艺和文化内涵。

次日,团队走进金寨县红军纪念馆,通过一件件竹编斗笠、竹筐等红色文物,感受革命年代竹编与军民生活的紧密联系。“竹编不仅是技艺,更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设计,让传统竹编与红色教育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聚焦产业痛点,探索创新路径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走访了当地竹编合作社和手工艺人家庭作坊,发现多数产品仍以竹篮、竹席等日用品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针对金寨竹编产业“市场萎缩、附加值低、技术滞后”等难题,实践团与镇政府、企业代表召开竹产业发展座谈会,围绕竹产业在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展开交流,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本地竹企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会上,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技术升级,引入机械化辅助设备提升生产效率;二是设计创新,将现代美学融入传统竹编,开发文创产品;三是品牌打造,通过故事化营销强化“金寨竹编”地域标识,开发“竹编+红色文化”系列文创产品。

沉浸式教学体验,让非遗“活”起来

为扩大竹编文化影响力,当地中小学和社区开设“竹编非遗进校园、进乡村”体验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模式,孩子们用竹篾编织出小书签、竹蜻蜓等作品,感受非遗魅力。当地老师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对家乡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外,团队还策划了“竹韵新生”公共艺术装置展,利用回收竹材创作竹编雕塑,并举办竹编技艺活动,为竹产业地区设计红色文化竹艺展示区,助力竹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源头活水”。让竹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绿色引擎”,红色精神成为产业发展“动力源泉”。形成“非遗工坊+合作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金寨竹编走向“新媒体”市场。

此次“红色金寨,指尖竹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行动,从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为金寨竹编产业注入新活力,更彰显了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下一步,团队将把实践收获转化为内生动力,继续探索“非遗+”创新模式,让金寨竹编这朵“指尖上的非遗之花”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上一篇:惠州学院“青苗筑梦”突击队:青春赋能支教路,下乡公平暖乡童

下一篇:晋韵遗风实践团的山西非遗探访与实践之路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