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医脉乡传|南京中医药大学——深耕艾绒古法肌理,延续艾粉岁月余韵

时间:2025-08-1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彩 席佳欣 - 小 + 大

医脉乡传|南京中医药大学——深耕艾绒古法肌理,延续艾粉岁月余韵

艾草寻常,却在匠人的手里,经时光与匠心的打磨,生出不同寻常的肌理。《本草纲目》中描述:“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箩去渣滓,去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躁,则灸火得力。”2025年7月5日至7月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艾行记小队先后前往常熟市艾草基地、黄潦泾社区等地,以“解码艾草匠心”为主题,通过“溯源”、“寻访”、“传播”三大实践环节,实地考察艾绒古法加工工艺,专访戴丽梅、付秀梅老师,并深入社区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探寻一片艾叶如何在岁月流转中,完成从青翠到温润的蜕变。

团队参观艾草基地合照

一、溯源——三年陈放,候一捧温润

在探寻艾绒古法加工工艺的过程中,我们最先懂得的是“等待”二字。臣字门徐荣谦教授的弟子戴丽梅老师带我们前往中国航天艾种植基地采艾,端午前后最宜采艾,新鲜的艾草运回作坊,先经七日阴干去水汽,再装进棉袋陈放。“新艾烈如烈火,陈艾温若春阳”,这一放就是三年,她说:“陈艾像老人,性子沉,用着才安心。”

晾晒新摘下来的艾草

三年后开袋,陈艾已带着浅褐的色泽。加工的关键在于石碾,“不能用机器,石碾慢,能顺着纤维碾,不伤绒。”石碾一圈圈碾过,艾叶碎成絮状,即刻轻晃过筛。粗梗落,再碾;短绒去,再筛。碾了筛,筛了碾,三番过后,银白如棉的艾绒终于在筛上成形,纤维分明,细、柔、匀,带着陈年草木的沉静气。

艾绒加工过程

二、寻访——于绒香里,见匠心沉己

在参观完艾草基地后,我们采访了戴丽梅老师,戴老师将她宝贵的经验分享给我们:所谓匠心,不过是耐住三年等待的定力,是碾筛间“差一丝都不成”的较真。艾绒在时光里沉淀性子,我们也在旁观中收起浮躁——原来,每缕纯粹的艾香里,都藏着让人沉下心来的力量。我们在旁静静记录,心也跟着慢下来,被这份专注轻轻托住。

团队成员采访戴丽梅老师

三、传播——余粉入香,续一段艾缘

7月7日,小队携精心准备的陈年艾粉与楠木粉,走进黄潦泾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艾香传古今”非遗体验活动。活动伊始,我们通过图文展板,向三十余位社区居民与孩子们娓娓道来艾草的前世今生——从端午时节的青翠采撷,到七日阴干的耐心守候,再到三年陈放的岁月沉淀。特别结合戴丽梅老师传授的“石碾慢筛”工艺,我们阐释了“陈艾温阳”的药性奥秘:“新艾如少年烈性,陈艾似老者温和,时光的打磨,恰是药性的升华。”

实践环节中,我们先将艾粉与楠木粉按1:3比例调配,加入温水揉成香泥。孩子们戴着一次性手套,在队员指导下将香泥填入挤香器。当一根根浅褐色的线香从铜模具中缓缓挤出,我们立即用特制卷香器将其盘成同心圆状。“盘香燃烧时间更长,就像艾草陈放三年一样,都是时间的礼物”,队员们如是解说。

线香

队员讲解线香

队员指导制作线香

小朋友展示线香

小朋友制作线香

小队合照

结语

回望这趟寻艾之旅,最动人的不只是艾绒的细腻,更是藏在工序里的“慢哲学”——采艾时的精准,陈放时的耐心,碾筛时的较真,缺一不可。戴老师说“做艾绒和做人一样,得经得起熬”,这“熬”字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对手艺的虔诚。当我们在社区里看着大人孩子围着艾粉忙碌,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艾粉线香那样,带着古法的根脉,在烟火气里焕发生机,而那缕萦绕不散的艾香,正是时光与匠心写给生活的诗。

团队合照

文字|王彩 席佳欣

图片|孙诗韵 王佳芸

上一篇:传华夏文脉续薪火,践晋韵遗风访山西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