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西北工业大学学子赴汶川、北川:感悟抗震救灾精神,解锁震兴密码

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元帅 王洲阳 章登信 - 小 + 大

2025年是汶川大地震17周年,汶川这座从灾难中涅槃重生的县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兴的奇迹。而“震”兴的背后,是汶川智慧、是生命的赞歌、是中华民族的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汶道震兴寻根路,青春筑梦赴川行”实践队踏上汶川、北川这片承载着伤痛与重生的土地,从科普筑梦到产业调研,从历史追思到文化传承实践队员以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在探寻震后振兴密码的过程中,淬炼青春奋斗底色。

一、追寻灾区印记

漩口中学遗址前,倾斜的教学楼、定格在14:28的时钟,2008年的伤痛仿佛散落在遗址内的一片角落。两棵椿树正从废墟中舒展枝叶,当地人将它们视为“生命之树”,相信这是生命面对灾难不屈意志的象征,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希望的化身。

灾难会留下伤痕,但从不会磨灭希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里,抗震救灾的影像、重建后的新貌对比展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奇迹更深刻体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内涵。

队员们在北川中学遗址前举行了默哀仪式,大家神情肃穆,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哀悼。

“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启动仪式上,北川县政协副主席赵军向我们讲述这座羌族小城的重生。从废墟上的板房,到如今的“花园县城”从失去家园的迷茫,到“羌绣+旅游”的增收路,抗震救灾精神不是口号把日子过好的韧劲

二、追随“震”兴脚步

我们走进北川曲山镇石椅村,2008年全村房屋全毁,现在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委会主任陈爱军带着队员们参观村史馆,墙上的对比图清晰展示着,小羌寨从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贫困村,一步步转变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绵阳市人大代表、石椅村村民陈卫告诉队员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连线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我想让村里的水果走向全市、全省、全国,带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产业振兴就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握住生活的“方向盘”

我们走进永昌机场探寻北川的“科技翅膀”,工作人员谌老师介绍“从低空旅游、应急救援到教育培训,我们形成了低空经济全产业链。”2024年北川低空经济总产值达38.5亿元,无人机研发、应急救援培训等项目已辐射整个四川西北。

我们走进映秀镇茶祥子茶坊,制茶人蒋维明将一片片茶叶变成灾后振兴的“金叶子”“非遗传承要带队伍,我们把农民培养成技工,再到教练,最后成为传承人”他的话掷地有声,如今茶坊的12名核心技工中,已有8人获得县级非遗传承人认证,蒋维明的实践正是汶川振兴的生动注脚。

我们走进汶川县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这里已入驻30余个项目,涵盖电商、文旅、农产品加工”孵化园黄江林老师介绍道。队员们采访了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笑着分享:“汶川就业环境和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创业者可以安心创业

我们走进灾后涅槃重生水磨古镇,处处焕发着振兴活力。在青山环抱中,羌藏汉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古镇以“生态+文化”为抓手开发非遗体验、民俗展演等项目。2024年客流已超震前3倍,古镇的晨雾与烟火,共同升腾起振兴的温度。

我们走进映秀非遗羌绣生活馆,绚丽的云纹、羊角花图案在绣布上绽放。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着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的坚韧传承队员们还与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网络直播,不仅展示精美的羌绣作品,更分享了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和当地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努力,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我们走进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车间,羌绣针线的穿梭声与缝纫机的运转声交织成生活交响。地震后,当地绣娘们以羌绣技艺开展“生产自救”为家乡重建添砖加瓦,如今,这门“指尖技艺”不仅让灾区站稳脚跟更绣出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大道。一位员工向队员们分享了她的故事:“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上个月还攒下了孩子的学费。”工坊讲解员介绍,这类“家门口就业”模式已带动数百名妇女、残疾人就业

三、助力旧灾区发展

队员们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化身镜头前“助农主播”,在镜头前热情推介汶川特色助农产品车厘子酒,“颗颗车厘子来自海拔1200米的羌寨果园古法发酵保留果香”弹幕刷屏,订单飞涨,互联网+农业把一颗颗车厘子变成振兴的“红音符”,也把“青年助农”的青春答卷写在云端、写在大山深处。

在汶川县威州镇南桥社区活动室里,孩子们的笑声如清脆铃音。实践队员李佳帅结合西工大三航特色,以模型展示、互动问答开启科普课堂,科普课后的手抛滑翔机组装环节更让孩子们兴致高涨。“机翼对齐才能平稳飞行”“折角调整能延长续航”,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完成组装,当亲手制作的滑翔机腾空而起时,科学种子在童心扎根。

北川怡海幼儿园里,实践队员王鲁冰化身“美育导师”,带着精心准备的颜料、扇骨与画笔,为孩子们开启一场传统工艺探索之旅。队员们通过示范讲解、手把手指导、创意启发,让孩子们在亲手创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另一边,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实践队队员安家旺带领孩子们拍手跟唱清澈的童声虽不熟练,却带着最真挚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像一颗闪亮的星,将家国情怀的光芒洒在孩子们心间。

实践队与汶川县组织部、人社局、北川县团委开展座谈,围绕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交流当地人才政策、产业需求,双方达成建立合作实践基地的共识,将在人才培训、项目攻坚等方面推进具体合作。川县团委书记刘元元指出:北川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正处于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高校智力支持与创新活力此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北川县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人才资源,在低空经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度实践,助力北川打造“科技+文化+生态”的特色发展模式。

结语:从汶川的滑翔机到北川的无人机,从羌绣的丝线到直播的镜头,实践队的足迹勾勒出震后振兴的立体图景:这里有历史伤痛的记忆,也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这里有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有科技创新的突破。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那些孩子们仰望航模的眼神、果农劳作时的笑容、非遗传承人指尖的温度,都将化为队员们前行的源源动力。同学们在实践日志的最后一页写着——“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未来的建设者”。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路,这便是“汶道震兴寻根路,青春筑梦赴川行”最铿锵的回答。

(图:朱浩然 文:张元帅 王洲阳 章登信 )


上一篇:星火映井冈,青春续华章——商学院“星火启新实践团“走进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