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工大学子融入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团队 - 小 + 大
7月5日至14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工大学子融入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暑期实践团队赴崔店、利辛、灵璧,开展以“问需于民、服务于村”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帮扶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科普科学知识为引领、以振兴乡村产业为目标,全面深入学校、乡村、企业开展知识传播、田野考察、乡企调研等活动,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发展。 一、崔店调研:深耕乡土察实情,校地协同探路径 团队深入乡村产业一线,与从事稻虾共作和水稻种植的当地农户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规模、技术应用、市场销路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共同探讨如何利用高校资源更精准、有效地对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可持续的校地合作共赢机制。 稻虾养殖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团队实地走访当地养殖基地并与养殖户交流,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六安崔店现有稻田500余亩,运用稻田面积大、龙虾易养活的优势,创造了稻虾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利用龙虾排泄物,减少化肥使用,形成“以稻养虾、以虾促稻”的良性循环,产出的稻米和龙虾符合绿色生态标准,不仅提高了水稻亩产,还增加了龙虾收入,使每亩平均收入达2290元,远超传统稻田的单一收益,实现生态共赢,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企业的发展牵动着乡村振兴的脉搏,队员们踏入龙辉铅笔厂,参观了铅笔制杆车间、染色流水线、笔芯制造车间等区域,熟悉了铅笔制造流程,了解到龙辉铅笔厂不仅是一家生产企业,更是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引擎”,已帮助60多名留守妇女及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队员们了解了葡萄育苗培植、生长管理、开花结果、采后处理等生产流程。晶鑫葡萄不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该品牌还多次获奖,目前,正带动就业,推动农业技术落地生根。 实践团队深入崔店村产业一线调研,看到“稻虾共生”模式带来的生态与经济双赢、乡镇企业带动就业的显著成效,积极结合专业知识探索校地合作机制的务实行动,为高校智慧对接乡村需求、助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让乡村振兴的路径在扎根实践中愈发清晰。 二、授课活动:多彩课堂润童心,智育德育共成长 团队成员六安崔店村开展“七彩假期”系列知识培训课堂,为儿童搭建起知识与梦想的桥梁。通过观看《致敬红领巾》,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赓续红色血脉,为红领巾增光添彩,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借助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我国在“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港珠澳大桥、高铁网络、民生工程等领域的重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课堂上,队员们普及安全知识。在安全知识科普课上,队员们结合《暑期安全教育》动画短片深入细致讲解溺水、触电、交通、食品等安全知识,设计“安全知识抢答”“危险情景模拟”等互动游戏,编排“遇到陌生人给糖怎么办?”“打雷时能在大树下躲雨吗?”等有奖问答,激励孩子们争相举手、积极回答,让他们在互动中将安全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堂上,队员们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队员在传统文化培训课堂上,讲述了汉字从殷商甲骨到西周大篆,从战国隶书到秦朝小篆的汉字发展历程,讲解了“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横平竖直”间架结构的美轮美奂。通过“家”、“永”等毛笔字的教学,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毛笔的执笔、运笔等基本操作,还提高了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崔店村的“七彩课堂”以多元形式为乡村儿童搭建起成长阶梯,每一堂课都兼顾智育与德育,既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汲取知识、涵养品格,更用书籍与陪伴为童年注入温暖力量,这样的教育实践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智启人,让成长的种子在关爱中发芽。 三、利辛调研:职教搭桥赋新能,科技探路助农兴 在职教帮扶方面,实践团前往利辛机电科技学校,考察该校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特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成就。团队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前沿,与学校负责的乡村振兴帮扶点深入交流,围绕建立帮扶渠道、优化模式、精准对接需求等开展建设性对话,探索校地合作、职教赋能路径,为建常态化帮扶机制打基础。 在科技兴农方面,团队去往利辛县青优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雾耕技术的应用场景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围绕公司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市场前景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等方面与公司法人展开交流。通过此次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科技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探索高校学子如何在科技赋能农业中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 团队深入合肥工业大学帮扶村陈营村,走进村民家中进行面对面访谈,认真倾听村民的真实需求。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诉求与期待。“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回不来家里。”“每年无论种什么,收成太低。”老人摩挲着手,向队员诉说着家里的情况。村民们表示希望有更多经济收入渠道,以改善生活条件。 本次利辛调研,既聚焦职教帮扶与科技兴农的前沿探索——通过考察特色学科建设、交流校地合作模式,为职教赋能乡村振兴铺路;深入了解雾耕技术,探寻科技助农的高校力量,又走进村落倾听村民心声,从老人的倾诉中捕捉到增收、留人等真实需求,这种“对接资源”与“扎根民情”并重的实践,让乡村振兴的助力路径更贴合实际,也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与温度。 四、灵璧调研:非遗焕彩承文脉,电商拓路促振兴 在非遗活化方面,团队先到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文旅融合”调研。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参观馆藏珍品,了解了灵璧石“瘦、皱、漏、透、丑”的审美特征、“天下第一石”的地位、历史渊源、地质特征及艺术价值,见证了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型。随后,团队与文化园负责人围绕“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访谈,负责人称园区正探索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数字化展示等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并以灵璧石制作的“中国式钢琴”演奏《茉莉花》,展现传统工艺与艺术的融合。 在电商赋能方面,实践团队走进灵璧县向阳镇武圩村,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直播销售展开实地调研。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直播间的运作流程,更亲身参与其中,体验电商助农新业态。随后,队员们对村支书武书记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武圩村直播电商的发展历程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并深入探讨了直播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联系,武书记还向队员描述了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文化铸魂方面,团队成员抵达“点睛斋”,拜访灵璧磬石非遗传承人吴河江老师。老师带领团队成员浏览灵璧磬石的各种作品,讲解技艺技巧,队员们悉心请教,认真聆听吴老师分享其投身非遗艺术的初心故事,以及他在技艺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心得体会与具体实践。之后,团队又前往灵璧钟馗画研究院,拜访钟馗画非遗传承人王广振老师,在访谈中,王老师从钟馗画的渊源讲起,讲述了自己与钟馗画结缘、坚守并致力于传承弘扬这门古老艺术的历程,同时结合现实,探讨了未来钟馗画在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方面的出路。 合工大经济学院三下乡活动已落下帷幕,孩子们欢笑的脸庞、乡企火热的生产场景、农民挥洒汗水的身影、非遗传承人绝伦的技艺仍历历在目,在乡村振兴的田野考场中,以扎根大地的初心考出满意答卷。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起点,继续关注乡村发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用实际行动诠释“问需于民、服务于村”的青春诺言,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实践,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工大学子融入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团队) |
上一篇:溯建党之源,承红船精神—— 西农学子赴浙江嘉兴南湖开展“红船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