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长征路上寻初心:南林学子守护木结构为乡村发展添力

时间:2025-08-2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方曼钰 - 小 + 大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木焕乡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从南京出发,跨越千里奔赴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开启了一场充满意义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之旅。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这群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乡村发展热忱的年轻人,决心沿着长征路,探寻木结构建筑里的岁月密码,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红色土地上,木结构建筑成了“活教材”

一踏上黔北大地,红色地标与木结构建筑便成了实践的“活教材”。茅台渡对岸,砖木建筑静静立在河畔,墙缝里藏着四渡赤水的烽火记忆,木梁上留着岁月磨出的包浆——这里既是长征精神的见证,也是同学们探寻“红色木构”的重要站点。

图为遵义会议木会址的砖木结构建筑。

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那栋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格外动人。传统的穿斗式木架透着古韵,西式券柱又添了份特别的味道,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着1935年那个改变中国革命走向的瞬间。作为南京林业大学木结构建筑与材料专业的实践站点,这座建筑的榫卯衔接、梁柱布局,都成了同学们现场研学的活教材。走进仅27平方米的会议室,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陈旧的木桌上,同学们指尖抚过木梁接缝处的磨损纹理,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团队负责人方曼钰感叹道:“这种穿斗式结构靠榫卯咬合传力,抗震性强,正是乡村改造该传承的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遵义会址外探讨木结构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护路径

木梁上的岁月痕迹,藏着历史也连着牵挂

再到苟坝村会议旧址,单薄的木墙只有三指宽,梁柱裂着缝、歪歪斜斜,风一吹仿佛都在发抖。当地老乡说:“冬天屋里像冰窖,下雨时整夜睡不着,就怕它塌了。”柏杨村的四合院也让人揪心,屋檐挑出一米多,梁柱尺寸不合规矩,为了安全加了不少临时支撑,好好的老院子看着既别扭又让人捏把汗。同学们蹲在地上量尺寸、拍照片,指尖划过开裂的木头,心里沉甸甸的:这些藏着几代人生活记忆的建筑,可不能就这么慢慢“老”去。

图为柏杨村四合院木结构内部梁柱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在柏杨村四合院开展现场考察,记录木结构建筑现存状况

让木结构老房 “活” 起来,让乡土日子 “火” 起来

走访中也有暖人心的发现。遵义的山林里藏着不少宝贝,狮溪镇的方竹笋、板桥镇的天麻,都长出了规模。同学们看着老乡们说起这些作物时眼里的光,忽然有了清晰的念头:要是把老木屋修好了,改成能留住游客的特色民宿,让大家来住住木构房、尝尝山货,既能保住老建筑,又能让老乡们的腰包鼓起来,这不就是让文化和日子一起变好吗?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柏杨村天麻加工中心,了解农产发展情况

带着这份想法,同学们动起了真格。他们对着开裂的梁柱画图时,团队成员肖鹏会拉着老乡一起看:“您瞧,咱们用传统榫卯加现代加固技术,既能留住老房子的模样,又能让它再结实几十年。”他们计划着把测绘的多组数据整理成册,教村民识别结构隐患,还打算联合当地企业开展工匠培训。有位参与过风雨桥建造的老工匠握着同学们的手说:“你们把新法子教给我们,这手艺就断不了根喽!”

实践中,同学们还发现绿色农房改造补贴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有的村民不知道申请流程,有的补贴标准与改造需求脱节。他们一边收集政策文件,一边记录村民诉求,准备写入此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中,为破解补贴落实难题提供针对性建议。

带着木构的智慧,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总书记的这句嘱托,成了大家脚下最稳的路。他们知道,保护木结构建筑不只是修修补补,更是守住乡亲们对家园的眷恋;传承红色精神也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在新时代里踏踏实实干实事的劲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合影

前路还长,这群年轻人计划着联合当地企业、开展工匠培训,让木结构保护形成长效机制,让木结构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就像茅台渡的流水滋养两岸草木,这群年轻人相信,木结构里的智慧与温度,终会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作者:方曼钰)

上一篇:南京审计大学学子开展革命历史研学实践——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三杰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