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肖皓予 刘尔依 罗婧瑶 - 小 + 大
在浙江省金华澧浦镇的“苗木之乡”里郑村,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银发之下,蕴藏着丰富的苗木种植经验,却也面临着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挑战。2025年6月26日—7月2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苗绘郑兴”暑期实践队走进金华市澧浦镇里郑村,以青春视角洞察乡村脉搏,探索“苗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电商赋能”的融合振兴之路,为银发智慧注入数字活力,让苗木古村焕发新生机。 一、田野调查:老龄结构下的产业与文旅困境清晨的里郑村绿意盎然,实践队深入500余亩苗木种植基地,记录到香樟、桂花等20余种苗木中,绿化工程苗占比超90%,而更具附加值的果树类与景观造型苗不足10%,且分散种植导致规模化不足。一位苗农大叔坦言:“金森女贞扦插苗要3年培育,去年价格跌了15%,年轻人嫌累不愿干,现在地里忙活的大多是60岁往上的。”队员观察到,田间劳作的村民中,白发身影随处可见。部分老人因体力有限,对苗木标准化培育(如修剪、扦插)只能依赖经验,导致同规格苗木树高差异达1米以上,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 与村委会副书记郑国军座谈时,墙上规划图清晰显示:苗木产业是村里的经济支柱,占村集体收入60%。然而该产业仍依赖于传统销售模式,线上销售不足10%。“品种多是‘老面孔’,创新难,更难的是没人干——村里三分之一都是老人,种树全靠邻里帮带,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郑副书记坦言。 谈及利用村里300年的古樟群和郑氏宗祠发展文旅,郑副书记指向隔壁村的方向:“他们靠‘婺剧’引流,火起来了,我们也想尝试,但我们搞培训时,老人怕学不会直播,年轻人又不在,会议室连20人都凑不齐。”老龄人口数字素养缺乏和年轻人口的缺失成为当前里郑村文旅融合的瓶颈。 二、青春行动:点亮“银发”数字技能,电商打开新销路 面对“线上销售弱、老人触网难”的问题,实践队迅速行动起来。6月28日在实践队的协助下,里郑村民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苗木电商直播,镜头前的苗木带着晨露亮相。起初,面对镜头的郑奶奶攥着讲解词手抖,在队员们耐心的指导下她逐渐放松下来:“这棵金桂种了5年,花开时满院香……”直播期间,有老人好奇凑到镜头前问:“城里有人买咱的树吗?”当看到弹幕留言“想买小苗”时,他们眼里闪过惊喜。 这次尝试不仅是一次销售探索,更是一次生动的数字技能科普。队员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向老人们展示了互联网连接广阔市场的可能,点燃了他们拥抱新工具的热情。 三、文化寻根:深挖婺剧情结,唱响“苗木谣”新IP 在民生走访中,实践队发现了里郑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婺剧。年迈的李阿婆摸着褪色婺剧戏服:"年轻时我是旦角,现在戏台塌了。"郑大爷则翻出一本《苗木谣》曲谱:"这是我编的种树戏词。"老人们既想重拾婺剧,又盼借此引流:"隔壁村靠婺剧火了,咱村古樟群要是能结合唱戏多好。"这份深植于乡土的文化情节和将非遗与产业结合的朴素愿望,深深触动了实践队员。 四、青春方案:融合“银发智慧”与“非遗方案”,共绘振兴蓝图 基于一周的深度调研与实践,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苗绘郑兴”实践团为里郑村的未来发展构思了融合创新的振兴路径。团队提议深度挖掘《苗木谣》等婺剧独特资源,创作系列短视频作品,邀请村里的老艺人运用原汁原味的婺剧唱腔讲述苗木故事,传授时代积累的种植智慧,打造“戏腔讲苗木”这一极具辨识度的乡村文化IP。同时,实践团将持续推进“银发主播”培育计划,帮助更多老人掌握基础的手机操作和直播技能,鼓励他们在未来的直播间里,用亲切的乡音方言,甚至巧妙地融入婺剧唱段来介绍苗木产品,将他们毕生的种植经验转化为产业增值的“活招牌”。此外针对产业现状,团队也建议探索合作社模式以整合分散的种植资源,并引导苗农适度增加高附加值、管理相对简便的景观造型苗和果树苗的种植比例,以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里郑村,白发与绿树是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记。实践团深刻认识到: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宝贵的“银发智慧”,并用青春的创意与技术为其插上翅膀。让老人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新价值,让传统的苗木产业焕发数字与文化新生机,让古樟林间的婺剧新升传向四方——这,正是青春力量书写的乡村振兴密码。或许就是传统村落的振兴密码。未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苗绘郑兴”实践团将持续深入实践,让里郑村的“绿色树苗”与其“银发智慧”和“非遗文化”共同扎根,生长出更丰满的振兴图景。 (通讯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5年暑期大学生“苗绘郑兴”团——苗木振兴赴金华实践队 肖皓予 刘尔依 罗婧瑶) |
上一篇:与“星”同行实践团走进菁栀康复中心 用爱守护孤独症儿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