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许彤 朱拴龙 - 小 + 大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位于“人文始祖”伏羲故里的静宁县宛如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深植于黄土高原的褶皱之中,在时空交错中书写着多元一体的文明史诗。 2025年7月7日下午,兰州交通大学“青苗传音”推普实践团怀着对历史的崇高敬意与热忱,前往静宁县博物馆开展参观学习,探寻静宁县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度领会这片古老土地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借助普通话这一桥梁,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重责谨行,尽显风采 活动当日,实践团负责人许彤召集全体成员召开行前会议,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参观活动,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契机,要求成员们务必秉持高度的责任心与严谨认真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要求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自身形象,展现出应有的文明风范与精神风貌。团队成员们纷纷神情专注,认真聆听,将这些要求铭记于心,以饱满的热情与昂扬的姿态,准备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 探史溯源,承脉传声 静宁县博物馆以“齐家文化玉器”与“成纪故城文物”为核心亮点,馆内珍藏的 2392 件(套)文物中不乏国宝级珍品。其中“静宁七宝”以蚕节纹青玉琮、黄绿色大玉璧等齐家玉器为代表,展现史前治玉巅峰工艺,而成纪故城出土的秦汉瓦当、青铜器则还原了汉代县城风貌与丧葬文化;魏晋至明清时期,仕女箜篌雕铜饰件、西夏官印、铜火筒等文物,见证了多民族技术交融与艺术传承。博物馆通过《陇风长歌——静宁历史文物展》以时间轴串联五大历史阶段,通过场景复原、3D投影、拉坯演示等手段,构建了“静态文物+动态叙事”的沉浸式体验。当“青苗传音”实践团的成员们驻足于这些承载着悠悠岁月记忆的文物前,内心深处不禁涌起对古人超凡智慧与无穷创造力的深深赞叹与敬仰之情,更在心底悄然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激发起守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决心用普通话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忆苦思进,砥砺红心 在《翻阅静宁・百年什物》展厅内,一份份陈旧泛黄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布满岁月斑驳痕迹的农具、一张张字迹已略显模糊的契约,宛如一位位无声的历史讲述者,默默勾勒出静宁大地跨越百年的奋斗史诗。成员们围聚在讲解员身旁,聆听着其饱含深情地讲述百余年来静宁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艰难奋斗历程。一件件浸透着先辈辛劳汗水的老物件,悄然诉说着生活的翻天覆地之变,低矮简陋的土坯房渐渐被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所替代,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也早已让位于光芒四射的电灯。从曾经的一穷二白、贫困落后,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这一路的伟大征程,成为了脚下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上最厚重、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印记,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们铭记过往的艰辛道路,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在此次博物馆参观活动中,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规范语言,发挥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的讲解员们运用标准、清晰的普通话进行讲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将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无论是成纪故城遗址所承载的厚重历史,还是齐家文化玉器展现的精湛工艺,本地居民们都能通过普通话这一清晰易懂的语言媒介,准确接收和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普通话的广泛统一使用,成功打破了方言交流的重重壁垒,在参观过程中,本地居民们能够凭借普通话,更加顺畅地交流参观心得、分享内心感悟,大家围聚在一起,共同深入挖掘文物背后隐藏的文化宝藏。这不仅保障了文化信息在本地居民之间的高效传播,让古老的静宁文化在交流中得以传承与延续,更进一步增强了本地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起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保护之情,有力地推动了静宁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青苗传音”推普实践团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成员们在活动中既收获了知识,传承了文化,坚定了信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感悟,继续在推普与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文|许彤 朱拴龙 图|田辉 郑诗琪 赵子傲 审核|孟玲 |
上一篇:扬州大学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剪字为诗,拼诗入夏”主题课程进社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