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秋兰 王非帆 朱琼 - 小 + 大
2025年7月13至19日,遵义医科大学“洪渡匠心·仡佬非遗行”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开展为期一周暑期“三下乡”实践。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直播助农,记录仡佬族文化特征,探索与现代传播融合路径。 母石与馆藏:追溯文化根脉 团队首站走进九天母石景区天主坳——仡佬族的祭祖圣地。队员们凝视母石群,追溯其与“濮人”始祖传说的千年羁绊,又与当地文化工作者、乡亲座谈,了解母石作为仡佬族祭祀重要场所的意义,工作人员李雪莲老师称母石是仡佬人“认祖归宗”的根。随后,团队走进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在丹砂文化展厅,细品铜扁壶纹饰、传统服饰蜡染构思;民俗展区围绕“三幺台”宴席礼仪、傩戏面具寓意进行探讨,解码文化密码,理解仡佬文化延续性。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九天母石。王秋兰 供图 龙潭古寨:触摸活态风情 龙潭古寨作为仡佬族千年文明“活态史诗”,完整保存传统建筑风貌。队员们穿行古巷,探寻来庵书院墨香、申祐祠堂“忠义”,细记“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布局,感受传统聚落设计理念。队员们走访建筑、访谈居民,记录仡佬族建筑特征,听寨老讲述丹砂开采与族人往事,看傩戏传承人解密图腾祈福寓意。与务川县文旅局冯俊局长交流,了解“非遗传承人驻寨传艺”等古寨保护举措。 图为实践队员与傩戏传承人交流。王艺霖 供图 扎染工坊:传承指尖匠心 在仡佬非遗染坊体验馆,队员们跟随传承人杨旭玲老师学习。杨老师演示打结、折叠等手法,讲解草木灰水脱浆要点,队员分工协作,共完成10件扎染作品,还拍摄短视频线上宣传。交流传承故事时,杨老师分享从苦练技法到坚守天然染色的执着,“扎染对于过程的耐心、严谨、创新同样可以融入到同学们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中,成为一名技艺精湛、心怀仁爱的好医生”,寄语队员将耐心严谨融入学习工作。 图为杨旭玲老师带领队员们体验扎染工艺。王艺霖 供图 直播合拍:传扬仡佬新韵 团队参与“仡胖胖助农助商公益直播”,冯俊局长与舞蹈老师领衔互动,队员献艺助兴、试吃特色美食,有效推介产品。“网络的直播助农,咱们就是用一根数据线、一部手机,一头连着农村的老百姓和他们手里的好东西,一头连着屏幕外的万千消费者,不光让非遗文化、乡土特产走出去,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冯俊局长在直播后向团队成员说道,话语间道出了直播助农的实质意义。2.4小时直播收获20万 + 点赞,商品曝光2.6万次,带货超千元,新增粉丝百余人。除此之外,团队还与“仡胖胖”抖音账号联动,共创系列视频,浏览量达15万次,扩大仡佬文化传播范围。 此次实践,队员们系统记录了仡佬族文化、探索现代有效传播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发展。(通讯员 王秋兰 王非帆 朱琼 ) 图为实践团队与冯俊局长合影。董煜琳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