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杨思佳、吴诗雨 - 小 + 大
2025年8月25日,以“礼物·生长”为主题的「桃红家礼物美学展・非遗文化周」在成都太古里方所书店正式启幕。作为非遗保护领域的青年践行者,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遗”脉相承实践团队全程深度参与此次活动,以法学专业视角围绕“数字化时代非遗法律保护”展开调研、访谈与交流,为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文化周由桃红家品牌牵头,联合蜀绣、蜀锦、漆器、瓷胎竹编、羌绣、黑陶、苗族银花丝、手工毛毡八大非遗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打造,汇聚方所成都店、北川羌绣非遗工坊、杨莉尔倩漆艺等十余家机构,通过展览、体验、分享的三维形式,既展现非遗技艺的千年魅力,也探索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 活动现场,八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蜀绣传承人以“平齐光亮”针法凝萃丝帛匠心,杨莉尔倩漆艺“流光溢彩”系列诠释东方美学底蕴,羌绣传承人杨华娟则以民族图腾为灵感展现非遗多元生命力。团队成员全程观察记录,同时结合此前走访四川多地非遗工坊的实践经验,针对性设计了专项问卷,聚焦“非遗数字作品确权”“电商侵权应对”“传承人法律认知”三大核心维度,重点调研非遗技艺视频、纹样设计图等数字资产的权属界定难题,电商平台未经授权售卖非遗元素商品的现状,以及传承人对版权登记、侵权投诉流程的了解程度。 其中,团队对苗族银花丝传承人、“姜央”品牌创始人阿朵姜妮的独家访谈,成为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环节。阿朵姜妮以“溯回”对戒、“兼爱非攻”手镯等融合苗族神话与现代美学的作品闻名。她在访谈中向团队坦言,为打破大众对苗族工艺“束之高阁”的刻板印象,团队已改良技艺推出耳环、手镯等日常饰品,通过视频、图文科普非遗,并创立“姜央”品牌做现代设计;但困境仍存——工作室400余件已申请原创保护的作品,仍频繁遭遇盗用品牌照片、文案、logo的侵权行为,维权过程中取证难、效果差,严重打击创新积极性。 此外,羌绣传承人杨华娟老师在分享环节提及的“非遗+文旅”融合实践,也为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杨华娟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将羌绣与文旅场景结合,开发适配游客需求的文创产品、设计体验工坊,并通过品牌化运作让羌绣走出羌寨。团队成员表示,这类实践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涉及文旅场景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将成为后续调研的延伸方向。 方所成都店负责人在与团队交流时透露,此次“书店+非遗”模式是创新尝试,后续将联动全国12家门店推进巡展,让非遗技艺触达更多年轻群体。据主办方信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期间还将举办6场非遗大师分享会及3场工作坊体验活动,观众可通过方所官方小程序预约参与,团队也计划在展览期间持续深化调研。 从记录丝帛上的蜀绣纹样,到倾听传承人的维权困境,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遗”脉相承”团队的此次实践,让非遗保护从“技艺传承”的单一维度,延伸至“权益守护”的专业领域。正如阿朵姜妮对团队所说:“非遗的活态传承,既要让手艺活下去,也要让传承人的权益护得住。”而这支青年团队的实践,正以专业与热忱,为非遗的“生长”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青春防线”。 作者:杨思佳、吴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