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实践团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调研:深耕田畴问农情,聚焦化肥减量与代际传承_|暑期实践|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兰州大学实践团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调研:深耕田畴问农情,聚焦化肥减量与代际传承

时间:2025-08-3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梢桐 陈晓宇 - 小 + 大


2025年7月,兰州大学“陇原薪火:探寻农户代际传承与环境友好生产密码”实践团(隶属共青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委员会)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当地农户为调研对象,聚焦化肥减量等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通过分析代际传承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为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图为调研团队深入会宁县某村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农业种植情况。梢桐 供图

精心筹备调研,筑牢数据根基

为全面分析农户代际差异与化肥施用行为的关系,团队提前设计了多维度调研问卷。问卷不仅涵盖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土地规模等基础信息,还针对性设置父代化肥施用经验量表(包括施肥技术、土壤管理、环境意识等维度)与子代化肥减量行为量表(涵盖化肥农药使用、生态灌溉、农机应用等内容)。同时纳入代际间行为模仿、知识传递、价值观差异等核心变量,以及现代农业技术采纳情况,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深入田间地头,捕捉真实农情

实践期间,团队循着当地传统农业种植分布,走进会宁县多个村落,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成员们既耐心指导填写问卷,也注重倾听两代农户的生产故事:从父代“看天施肥”的传统经验,到子代尝试精准施肥、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探索;从“多施肥才能高产”的固有认知,到“减量化肥也能保收”的观念转变。在田间地头,团队感受到父代对土地的敬畏与子代对技术的渴求,记录了不同代际在环境友好生产行为方面的冲突与协同,收集到大量鲜活有效的问卷数据。

调研途中,李大爷分享了他的经验:“以前我们种地都是看天施肥,雨水多就少施,雨水少就多施。”他的儿子小李则表示:“现在我们通过培训,知道了精准施肥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开始尝试新的施肥技术,不再盲目地施加化肥。”团队成员问李大爷:“您觉得减少化肥使用对产量有影响吗?”李大爷回答:“一开始我也担心现在年轻人的方法,但经过这几年的尝试,发现只要方法得当,产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土壤变得更好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农户家中进行问卷调查。梢桐 供图

团队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农户小王,他正在尝试使用生物农药来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小王告诉团队,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且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增加土壤的抗病性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一年的试验中,小王发现作物的病虫害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也有所提升。他的故事既激励了团队,也坚定了团队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信心。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部分农户文化水平有限,对问卷中的专业术语理解困难,成员们耐心解释,确保问卷填写准确完整。在询问化肥施用量时,成员们会详细说明化肥种类和计量单位,引导农户回忆并填写过去一年的施用情况。同时,成员们还走进田间,实地查看土壤状况、灌溉设施和施肥后的生长效果。

在与农户交流中,成员们发现,父代农户多依赖经验施肥,认为多施肥才能高产,多打农药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因此对新技术接受较慢;而子代农户更愿意尝试新技术,通过培训和查阅资料,认识到精准施肥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着手实践。团队成员们详细记录了这些代际差异和变化,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素材。

调研赋能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了会宁县农户化肥施用的代际差异,更直观感受到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调研发现,代际传承对农户环境友好生产行为存在双向影响,而精准的政策干预可能促进两者的协同。正如团队负责人陈晓宇所说:“父代的传统生态智慧与子代的现代技术探索,本应是推动化肥减量的合力,却因观念差异时常出现碰撞,而调研正是要找到让两者互补共生的衔接点。” 她回忆起与一位老农的交流,老农从怀疑到理解,逐渐接受生态农业,这样的转变令人鼓舞。

图为兰州大学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暑期实践团在会宁县政府大楼前合影。梢桐 供图

后续,团队将基于调研数据形成实践报告与政策建议书,为当地农业部门制定化肥减量推广策略与环境保护方法等提供参考,让青春力量扎根田野,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兰州大学:梢桐 陈晓宇

上一篇:广财青年赋能工创园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遗址文旅融合

下一篇:福大学子:探寻林改之路,共筑绿色未来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