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姚慧桢 - 小 + 大
2025年8月20日,湘潭理工学院"傩音渡实践团"奔赴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七天的文化实践活动。12名来自语言文学、自动化、会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付美妮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侗乡村寨,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在新晃县文化馆,退休十二年的黄志清老先生为队员们系统讲解了侗族文化发展史。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到纹饰精美的侗族织锦,从古老的风雨桥到神秘的傩戏面具,老先生如数家珍,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龙溪古镇非遗工坊,雕刻艺人钱师傅轻抚手中亲手凿刻的傩面,语气中难掩落寞与担忧:“现在愿意静心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眼看着就要断代了。雕刻一个完整的傩面具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匠心,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就连自己的孩子,也选择走出大山,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钱师傅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傩雕艺术未来的深深忧虑,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性。而在天井寨傩文化传承基地,年逾八十的龙景昌老先生虽已满头银发,却仍精神矍铄,他为队员们亲自演示傩戏步法,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的功底与执着。四十余面色彩浓烈、神形各异的面具在他手中仿佛被注入了魂魄,喜怒哀乐间,传递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对生命福祉的朴素祈愿。龙老先生说:“傩戏不仅是表演,更是我们侗家人与祖先对话的方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从文化馆到古老街镇,从天井寨到县文旅局,队员们白天下乡走访,晚上整理资料,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他们不仅用相机与笔墨记录下风雨桥的飞檐翘角、侗寨清晨的袅袅炊烟,更深入访谈了几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交出了一份扎实丰厚的实践答卷:他们精心绘制了新晃县非遗旅游路线图,将散落在各乡镇的非遗项目串联成线;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言向外界推介傩文化;还为傩文化基地的活化传播提出多项焕新建议,包括开发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等。这些成果得到了当地文化馆的认可,并获得修改性意见,认为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春的脚步终将离去,但文化的火种一旦点燃,便生生不息。这群身着朴素白T恤的年轻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证明:守护傩文化,不仅是保存一段历史、一种艺术,更是守护一个民族赖以辨识的精神密码与情感根脉。七天的实践虽然短暂,但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当他们离开新晃时,带回的不仅是满满的笔记和影像资料,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如团队队长所说:“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文化传承,它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用当代语汇讲述古老故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愿这一曲穿越千年的古老傩音,能借青春之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出更加悠长而澎湃的回响。 作者:姚慧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