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闫炳睿 沈思彤 - 小 + 大
蓝印花布,这一源自民间的手纺、手织、手染工艺,以其纯真朴素、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成为中华传统印染艺术的瑰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主体,在促进文化传承、推动代际传递与跨文化对话,以及驱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深入发掘南通蓝印花布技艺和文化内涵,2025年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蓝韵传承,古艺生辉”实践团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专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先生与市级传承人倪沈键先生,深入了解了蓝印花布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之路,力图全面记录和学习其在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开发、博物馆运营等各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刻领会其踔厉奋发、守正求新、锲而不舍的宝贵品质。 一、吴元新先生:根深叶茂,让非遗走向世界 2002年,蓝印花布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著名艺术家张仃先生赠予“根深叶茂,务盈守虚”八字勉励。这八个字,既是对过往坚守的肯定,更是对未来道路的指引。吴元新先生深情回忆道:“张先生在那时候就告诫我们说,等国家经济发展了,我们蓝印花布印染的民间工艺一定会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尽管当时还没出现“非遗”之类的概念,但张先生就说这种工艺一定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他能有如此见地也的确是高瞻远瞩”在民间艺术尚未受到广泛重视的年代,张仃先生已然高瞻远瞩,洞察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这番话如明灯,照亮了吴元新先生其后数十年的传承之路。“他要我们眼光放得长远,你要看得远,你才能够看得到民间工艺将来的发展轨迹”,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让他在行业低谷期依然坚守初心。 南通蓝印花布之所以始终走在非遗活态传承的前列,既源于前辈的指引,更离不开吴元新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与坚持。他奔走于“一半在院校,一半在田野,一半在庙堂,一半在民间”的双轨道路上,既深耕学术研究,又扎根民间采集。通过地毯式搜集,他累计抢救保护蓝印花布实物藏品六万余件,搜集纹样十七万个,构建起国内最完整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体系。在他的主持下,团队纵向梳理蓝印花布从春秋战国至近现代的工艺演变,横向调研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等二十余部专著,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吴元新先生强调:“我们要在收藏的基础上做研究,研究的基础上做传承,传承的基础上做创新”,这句话已成为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工作的核心方法论。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元新先生对话)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元新先生也当之无愧地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感慨道:“国家级非遗对于我,对于我们的后人开展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一个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今的他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等多职,却始终不曾远离技艺本身。他说:“我不希望蓝印花布仅仅放在博物馆里边束之高阁,而是要做活态的立体式的传承。” 如今,吴元新先生已在南通、天津、苏州、启东等地建立多家博物馆与艺术馆,构建起传播蓝印花布文化的重要网络。他指出,这样的布局“起到一个传播宣传的作用。只有宣传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了解了才能喜欢,喜欢了才能热爱,热爱了才能把这些工艺品带回家。”通过高校工作室、中小学传承基地、行业协会培训等多层次体系,蓝印花布的种子正播撒向更广阔的土地。 (图为吴元新先生) 面对未来,吴元新先生目标明确:一是推动蓝印花布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系统出版二十卷纹样文化档案,三是持续培养年轻传承人。他特别强调“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指出:“一定要把蓝印花布带回家,发挥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使这项技艺存于当代。”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被使用中被传承,在被热爱中被发展。 二、倪沈键先生:跨界传承,以创新延续古艺 作为吴元新先生之后的第六代传承人,倪沈键先生的传承之路别具特色。他从金融行业跨界而来,从零开始学习印染技艺与博物馆管理。回顾转型历程,他坦言:“我相当于是从零开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最后也是坚持了下来。”这种坚持源于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无论我们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带着问题和解决问题想法去做。”面对绘画基础的不足,他选择自学PS绘图,用数字化技术弥补手绘短板;面对展陈布置的挑战,他边学边做,以主观能动性攻克难题。 倪沈键先生认为,新一代传承人的使命不仅是技艺延续,更要深入挖掘蓝印花布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间智慧。他指出:“想让更多年轻人不仅知道蓝印花布怎么做,还要了解工艺背后的一些原理,包括它代表的文化价值,隐含的民间智慧等等。”他举例说,兰草如何从田间植物发展为重要染料,传统纹样如何与成语典故相关联,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故事。“我们也想通过蓝印花布这个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让全世界前来参观的人民都由衷地觉得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工艺。” (图为团队成员对话倪沈键先生) 在创新方面,倪沈键先生与吴灵姝老师共同推动工艺的多维突破。在颜色上,他们开创“浅、中、深蓝过渡渐变”的设计;在材料上,将传统棉布拓展至真丝、皮革等新载体;在纹样上,既从传统中提取元素,也融合现代审美需求。“我们设计出‘日进斗金’、‘招财进宝’以及牡丹图案等等,就是我们在纹样创意上做出的一些实践。”他强调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当代表达:“并不是一味跟着师傅亦步亦趋地做,而是从自主探索的角度,融合我们在各方面所学的知识开发一些创新点。” 倪沈键先生还积极推动蓝印花布的国际交流,曾赴日本、印度考察染织技艺。他指出:“蓝印花布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希望未来开展跨国工艺对比研究,“追溯它的历史源流”。这项研究需要多学科人才的加入,“不管是学习小语种,还是工艺美术史等等的专业,都可能让研究更系统专业一些。”这种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为蓝印花布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市场竞争与同质化现象,倪沈键先生强调“专注自身”的重要性。通过品牌化运营,将原“蓝艺”品牌升级为“元新蓝”,强化了南通蓝印花布的辨识度。他对传统工艺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也有独到见解:“我认为这两种文明可以同时存在。”机器印染能够扩大纹样传播,而手工技艺则需传承人守护核心,这种不排斥现代技术、错位发展的思路,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融合提供了新路径。 两位传承人虽处不同代际,却共同诠释了非遗传承的真谛——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蓝印花布的核心技艺与文化根脉;创新,是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他们的实践表明,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发展既需坚守“断刀”镂刻、植物染色等工艺本质,也需拥抱时代变化,在材料、纹样、用途等方面持续创新。通过博物馆建设、多层次教育、文创开发与国际交流,这项古老技艺正以更加立体、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蓝印花布的传承故事,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正如吴元新先生所说:“祖先留给我们5000年的文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吴元新先生、倪沈键先生等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这抹“中国蓝”正跨越时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文字 | 闫炳睿 沈思彤 图片 | “蓝韵传承 古艺生辉”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