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玉林、周艺蓝淇、龚静 - 小 + 大
为引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贡献智慧,为传统文化延续注入青春动能,近日,成都东软学院“东软青年”朝阳社会实践队深入陕西延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非遗学习、文化体验、实践感悟为核心,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传承传统工艺、服务文化发展的生动篇章。 走进工艺现场:解锁烟熏画的“火与墨”密码 实践队以非遗技艺学习为重点,走进陕西信天游民艺馆,在烟熏画非遗传承人张宁老师及泥塑传承人薛忠林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两项传统技艺的创作流程,让青春力量与古老工艺实现深度对话。 学习烟熏画时,队员先掌握选材、起稿等基础步骤,随后聚焦核心的“烟熏”环节——在张宁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手持画纸在炭火上方控制距离与角度,让烟火自然晕染出层次分明的墨色肌理,直观理解“以火为笔、以烟为墨”的创作逻辑。张宁老师介绍,延安烟熏画源于当地民间生活,早期用于装饰窑洞、记录民俗,如今已拓展出山水、人物、红色故事等题材,“不依赖颜料,靠烟火成色”是其鲜明特色。 接触泥塑技艺时,薛忠林老师完整演示了从筛选细腻黄土、加水揉塑定型,到用工具雕琢细节、静置阴干的全过程。队员们随后动手实践:取黄土反复揉匀,捏出基础造型后再细化纹路。初次尝试时,部分队员出现造型不稳、细节刻画粗糙的情况,经传承人指导与反复调整,逐渐做出成型的泥塑作品。 通过亲手参与两项非遗技艺的制作,队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技法,更切实体会到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实践中扎根。 图为队员们亲手体验烟熏画创作。高嫣瑷 供图 对话非遗传人:倾听技艺传承的“守与创”故事 为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现状,实践队与张宁老师及泥塑传承人展开深度交流,记录技艺背后的坚守与创新,探寻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路径。 谈及与非遗的结缘,张宁老师分享:“小时候看长辈用烟火在纸上画画,觉得很神奇,后来跟着老艺人学习,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她提到,传承烟熏画既要守住核心技艺流程,确保作品保留“延安味道”,也要结合红色文化、现代审美调整题材,让这项技艺更易被当下大众接受。 泥塑传承人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打小跟着村里老人捏泥巴,看着普通黄土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就再也放不下了。”他表示,现在会尝试创作红色人物、卡通形象等新题材,希望通过贴近当下审美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泥塑技艺。 交流中,两位传承人也坦言传承面临的困难:“愿意沉下心学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不多,而且烟熏画制作耗时长、产量低,泥塑也需要反复打磨,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这两项技艺,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图为队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聂天祥 供图 学思践悟:青春视角助力非遗“活起来” 此次延安社会实践之行,“东软青年”朝阳社会实践队以亲身实践搭建起传统工艺与青春力量的桥梁。队员们从观摩学习到动手创作,从倾听传承故事到思考技艺发展,深刻理解“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需要有人守护、有人创新”的意义。 团队负责人表示:“从烟熏画的烟火晕染到泥塑的指尖塑形,我们在与传统工艺的接触中,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量。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学习非遗技艺,更要带着新视角为其注入活力,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继续传承,为传统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刘玉林、周艺蓝淇、龚静) 图为队员与两位非遗传承人及部分烟熏画、泥塑作品合影。余建星 供图 |
上一篇:北京科技大学薪火钢途红色鹿城调研寻访实践团:在实践中承钢铁精神,传红色薪火
下一篇:追寻总书记足迹,解码果园致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