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唐夕冉、满文馨、张孝敬、黄冰冰 - 小 + 大
近日,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生奔赴秦皇岛,开启气象防灾减灾研学实践之旅。此次活动紧扣“巡天探气宣知路,沐风栉雨筑安途”主题,围绕秦皇岛特色地理点位,深度融合自然考察与气象科普,为学子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也为当地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注入青春活力。 一、探自然奇观,解码气象地理关联 师生们深入亮甲山、鸡冠山等地开展地质与气象联动考察。在亮甲山,师生借助专业地质工具,剖析山体岩层构造,结合当地长期气象数据,探究岩石风化程度、山体形态演变与降水强度、温度波动等气象要素的关联。“以前学地质构造,只知理论,实地看岩层褶皱,再对应季节降水对山体侵蚀的影响,才懂气象与地质是如何‘携手’塑造地貌的 。”一名学生感慨道。 大石河畔,师生聚焦河流生态与气候水文关系。大家测量河流径流、水质,同步记录流域内气象参数,分析不同季节降水、气温变化如何驱动河水水量、水质波动,理解水资源循环与气象条件的紧密依存。在东部落、蟠桃峪等乡村,调研小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态景观的塑造。观察到山谷地形导致局地昼夜温差大,影响果蔬糖分积累;植被分布随坡向、海拔呈现差异,呼应光照、降水的气象分异,让“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不再抽象。 二、访特色地点,融合科普与实践 鸽子窝公园是鸟类观测与气象科普的天然场域。师生借助专业观鸟设备,追踪迁徙鸟类轨迹,结合历史气象资料,讲解气候变化如何改变鸟类迁徙路线、压缩栖息环境。同时,面向游客开展气象科普,通过展板展示、现场讲解,传递“保护气候就是守护生物家园”的理念,不少游客驻足聆听,主动参与讨论。 石门寨、砂锅店等地,师生挖掘地域文化背后的气象智慧。在石门寨,探究古代军事要塞选址如何利用地形遮挡强风、借助山谷汇聚水源,解析古人对“小气候”的巧妙运用;在砂锅店村,围绕传统砂锅制作,剖析当地气候干燥利于陶土晾晒、四季温差稳定窑温等“气候赋能手艺”的奥秘。师生还走进社区,举办小型气象防灾减灾宣讲会,结合秦皇岛易受台风、暴雨影响的特点,用动画演示、案例分享,传授应急避险技巧,手把手教居民识别气象预警信号,提升防灾意识。 三、研学识收获,筑牢青春担当底色 研学返程后,学院组织实践研讨会。会上,学子们踊跃分享感悟,“地质考察让我明白,气象要素是‘雕刻’地貌的隐形工匠;生态调研让我看见,气候与生物、人类生活环环相扣;科普实践让我懂得,地理知识能成为守护安全的力量 。”一位同学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 带队教师表示,此次研学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看、测、讲、思”中,深化对气象学、地理学交叉融合的理解,更在科普实践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切入点,推动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衔接,助力学子成长为既懂专业、又有担当的地理人才,让青春在守护自然、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此次活动由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主办,有效实现专业研学与气象科普同频共振,既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又为秦皇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添砖加瓦,书写了高校助力社会科普的生动篇章。(聊城大学:唐夕冉、满文馨、张孝敬、黄冰冰) |
上一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青春筑梦基层行,为民情暖千万家
下一篇:岐黄传薪济邻里,暑期康护惠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