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氧森南昆”实践团 - 小 + 大
广东财经大学“氧森南昆”实践团积极响应“环罗浮山—南昆山”生态振兴发展战略,依托“网络强村”工作模式,赴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聚焦“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网络强村”建设双重主题,团队以“实地走访+数智传播”调研模式,围绕民宿经济、美食品类、生态资源、非遗传承等重点板块,探寻南昆山区域乡村产业的协同路径,以青年视角打造十部南昆山专题纪录宣传片,参与构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学子网络强村的发展范式。 实践团还深入南昆山,用镜头捕捉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风味——竹筒饭的清香蒸腾、胡须鸡的浓郁酱香、观音菜的鲜嫩脆爽,记录从食材处理到美味上桌的每一动人烟火瞬间。 实践团希望通过打造《南昆竹间味》美食纪录片,将“南昆味道”背后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这份根植于青山的质朴滋味被看见、被铭记、被分享,在守护客家文化记忆的同时,开辟一条饱含情感、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在南昆山翠兰谷,实践团深入探访了汇集近600种兰花的保育基地,并用镜头聚焦于一位与之相守四十载的守护者——邓伯。我们不仅系统记录了他的日常养护工作和兰花的生长状态,更通过访谈挖掘其半生倾注兰园背后的动人故事。他的守护早已超越种植本身,升华为对兰花高洁品性的致敬与生命信仰的传承,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深度采访和影像叙事去捕捉和传达的核心。 通过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生态不应仅是镜头里定格的风景,更是值得被深入挖掘、深情讲述的丰富内容。实践团开始重新思考:乡村传播的核心,或许不在于仅仅呈现“看得见”的风景,更在于阐释其背后“看不见”的生态价值与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如何运用实践团的专业,让这些动人的生态故事突破圈层,被看见、被理解、被珍惜,是此行留给实践团最珍贵的启示与前行方向。 在南昆山中医医养中心,实践团系统调研了针灸、中草药、气功等传统技艺如何与当地独特的山水生态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环境滋养的“山地医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深厚扎根于传统智慧,也正日益成为推动南昆山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深入捕捉这一模式背后的人文精神,团队专访了多位扎根南昆修习武术、太极的爱好者,并以他们真实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人物纪实短片《南昆问道,养心之行》,真切展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身心共养之道。 “同学们用脚步丈量民宿集群,用镜头捕捉美食烟火,解码生态人文密码。同学们在调研中成长,将学校所学与乡土需求相联结,便是此行最有意义的收获。”带队老师冯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