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重走大医之路2025实践队 - 小 + 大
2025年7月,武汉大学“重走大医之路”实践队奔赴青海省,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行程跨越西宁市及周边地区,通过实地探访文化场馆、基层医疗机构、科研企业与历史纪念馆等,追寻“精诚仁爱、守正创新、家国担当”的十二字当代大医精神内核,为传统医德注入新时代注解。 仁心寻根:曼唐千载释真知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气势恢宏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唐卡长卷,以618米的长度和精湛技艺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在藏文书法厅,古老的乌金体笔锋刚劲,记录着信仰的对话;民族服饰展厅内,精美的氆氇与松石饰品,诉说着高原民族的生活史诗。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理解高原医学精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 步入北馆藏医药展厅,八十幅色彩斑斓的曼唐挂图,系统展示了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对人体构造、疾病分类、草药辨识及诊疗方法的独特认知体系。玻璃展柜中陈列的金针、铜刀等传统医疗器械,以及红景天、冬虫夏草、大黄等丰富的道地药材标本,生动印证了藏医药作为一门融合哲学、天文与生态学的生命科学,在严酷高原环境中守护健康的千年智慧。 [实践队员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合影留念。冯勇 供图] 薪火相传:麦浪深处育希望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麦田学堂,实践队员们的心被炽热的期盼点燃。他们不仅与当地学生分享了大学学习心得和高效学习方法,更着重进行了实用急救技能培训。队员们在现场详细讲解并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要点,确保孩子们掌握基础的自救互救能力。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队员们向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们普及了身心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校友张学荣“学成归来、反哺乡土”的经历,在此刻与队员们的实践热情产生了深刻共鸣,希望的种子悄然播撒。 [实践队员在麦田学堂手把手教授学生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蔡明宇 供图] 高原坚守:廿载昆仑鉴赤诚 深入理解当代“大医”的坚守,离不开与一线医者的对话。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武汉大学1999级校友刘刚医生,向实践队员们分享了他扎根高原二十一年的心路历程。2004年,他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来到青海。“刚来时,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是现实困难,但更关键的是适应高原特殊的疾病谱”,刘刚介绍,由于高原环境和基因特点,当地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内地,且医疗资源曾相对匮乏。他特别提到早期深入牧区筛查先心病患儿时遇到的观念挑战:“起初,部分藏族同胞更信任活佛的祈福,对现代医疗心存疑虑。”经过医疗队长期耐心的工作和实际疗效的证明,才逐渐赢得了信任。刘刚寄语年轻学子:“医学之路需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为提升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医疗水平贡献力量。” [武汉大学“重走大医之路”实践队专访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刘刚(左二)。宗星辰 供图] 家国脊梁:深藏功名砺医魂 位于金银滩草原的原子城纪念馆,为队员们理解“大医精神”中的家国担当提供了历史坐标。锈迹斑斑的机床、泛黄的设计图纸,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馆内展示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队员:科学家们在漏雨的工棚里用算盘进行精密计算;为了绝对保密,同在221厂工作的技术员夫妇近在咫尺却三年互不知情,家书需辗转千里才能送达。张爱萍将军“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的誓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弹一星”精神的阐释,都彰显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处去”的赤诚奉献。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种为国家尊严和人民福祉默默奉献的精神内核,与桂希恩教授深入艾滋病高发区开展防治工作、与刘刚医生坚守高原的医者情怀高度契合。它启示着,“大医”不仅是救治个体病痛,更肩负着护佑民族健康、支撑国家强盛的责任。 [实践队员在原子城纪念馆合影留念。蔡明宇 供图] 仁术深植:草木基层践初心 “大医精神”在基层的鲜活实践,于西宁市韵家口镇卫生院得到生动体现。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卫生院内,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灸童”雕塑、《大医精诚》卷轴、琳琅满目的药材标本,以及展示中、藏、蒙医学交融的文化墙,都诉说着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在与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座谈会上,感人的故事接连不断,从警察转行为医生的初心与坚守、小儿推拿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的“清天河水”手法,尽显“轻、快、匀”技艺背后的匠心与温情。彭碧文老师还结合高原特点,分享了推动临床数据服务于科研的经验。随后,队员们走进西宁植物园中藏药植物专类园,近距离观察红景天、牛蒡、唐古特大黄等药用植物,感受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医药资源,也加深了对基层医疗与自然环境共生关系的理解。 [韵家口镇卫生院医生曹某某(左一)为实践队员详细演示小儿推拿“清天河水”手法。彭碧文 供图] 匠心闪耀:高原科技惠民生 为探寻“大医精神”中的创新维度,实践队参访了青海瑞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队员们见到了武汉大学校友、公司负责人唐小红。她扎根高原十五年,致力于将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如洋姜)通过现代科技转化为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如高原菊粉)。唐小红向队员们介绍了从原料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如何克服高原环境下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挑战。她“真诚利他,极致努力”的创业理念,以及公司满墙的荣誉背后所代表的坚守与付出,让队员们听到了武大人“求真务实、服务国家”精神在祖国西部大地上的奏响的时代强音。 [实践队员与青海瑞湖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小红交流。蔡明宇 供图] 精神回响:探寻的终点与传承的起点 为期七天的青海高原探寻之旅,武汉大学“重走大医之路”实践队从雪域文明的历史文脉、古老医学的深邃智慧、高原医者的无私坚守、科研创新的前沿探索、基层服务的仁心仁术,以及“两弹”元勋的家国情怀等多个维度,立体感悟了“精诚仁爱、守正创新、家国担当”这一“大医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队员们表示,此行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寻获的这份精神宝藏,将内化为未来投身医学事业的不竭动力和指引前行的明灯,激励他们在守护人民健康、服务国家需求的征程上,续写新时代的“大医”传奇。(武汉大学:重走大医之路2025实践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