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王翔、郭晓壮、袁烽恺、郭嘉麒 - 小 + 大
当沾满泥土的指尖第一次触碰到新疆巴州焉耆县田间饱满的辣椒,那层裹着阳光温度的薄皮在掌心微微发烫时,我忽然懂得新疆农业大学(原名“八一农学院”)自1999年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耕读教育”课程(原名“支农劳动”),从不是书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是脚踩大地时,泥土与汗水浇筑的真切感悟,而这也深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新疆农业大学办学方针。2025年9月,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组织的赴焉耆县采摘辣椒实践活动,便是学校耕读教育的生动缩影——它跳出了单一专业实践的局限、让非农学专业学生深度参与农业生产场景,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与观察中,实现专业认知拓展、综合素质锤炼与价值观念塑造,为培养适配边疆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天的耕读教育,以四片辣椒地为坐标,在记忆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记。启程前,学院的关怀早已化作手中沉甸甸的温暖 —— 两副耐磨的工作手套,还有精心分装的路途干粮,每一样补给都藏着细致的考量。我们分批登上驶向焉耆的火车,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渐渐将城市的喧嚣甩在身后。窗外的景致正以惊人的跨度变换:无垠的戈壁在视野里铺展,褐黄色的沙砾随风轻扬;起伏的山峦横亘天际,岩层的纹理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还有偶尔闯入眼帘的绿洲,在荒漠中绽放出鲜活的生机。这一路的风光流转,让车厢里的思绪也跟着飘远,一句镌刻在时光里的话语突然涌上心头 ——2003 年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启动后,那句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点燃无数青年的理想,此刻竟成了我们此行最贴切的注脚。似乎也正是怀揣着这种想法,我们一路上一改往日的活泼,保持着沉默,齐刷刷地看着窗外,心中既充满了期待,也有对能否完成任务的忐忑。六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焉耆,来到了住宿的营地。 经过了一晚上的休整,我们开启了正式的采摘辣椒行动,以我们法学2401班为例,我们共计分成了十个小组,每组六七人,以米数作为考核形式。一开始的我们,夹杂着学生的青涩,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好奇,在地里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一片。由于第一次摘辣椒的我们经验不足,一上午结束后,采摘的米数距完成当天的任务相差甚远。中午大家草草应付了一下午饭,不约而同地继续开始下午的劳动。正午的太阳愈发炽烈,紫外线像细密的针,扎得皮肤发疼。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滴在泥土里瞬间没了踪影、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浸湿,贴在身上又闷又黏。起初还有同学说笑打闹,可半小时后,田野里只剩下急促的采摘辣椒时的“咯嘣”声和辣椒落入袋子时的“簌簌”声。我弯腰摘着辣椒,视线里只有红绿交织的果实与脚下的土地,大脑反而变得格外清醒。我们总说“尊重劳动”,可直到亲自站在田间,才明白这份尊重不是口头的赞美,而是对“劳动创造价值”最朴素的共情。 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圆满完成了20天的任务。当然期间有苦有累,特别是那长时间弯腰而疼痛难耐的苦楚,但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都会想起建校初期的农大人,在教学、科研,宿舍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未抱怨过,而是全体师生员工都参加建校劳动,翻修房屋、制作教具,开辟试验田,在石砾遍地的老满城上建成了教室、宿舍以及教学实习农场等。这20天对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在于传承并发扬一代代农大人凝结而成的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党忠诚的红色根基。而在耕读教育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确实做到了,我们相互之间加油打气,快的人协助慢的人,共同奋进,完成了对应的任务,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有的只有那无比坚决的完成任务的信念和一次次果敢而又不辞艰辛的采摘行动…… 其实耕读的意义从不只在于“完成任务”,更在于自己亲手创造的价值,能与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联结。就像我所在的学院,公共管理方面是为了让社会运转更有序,法学方面是为了守护公平与正义,这些看似宏大的目标,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行动里——就像摘辣椒时,每一次认真的弯腰,都是在为最终的收获积蓄力量。 完成任务返程的车上,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褪去漫山红的田野,我忽然想起新疆农业大学“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训,“励学”是在课堂上汲取知识,“竞业”则是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而耕读教育,正是连接“学”与“业”的桥梁,它让我们走出象牙塔,在土地上学会谦卑——懂得敬畏自然的馈赠,尊重劳动者的付出,更让我们在汗水中学会担当——明白青年的责任,不仅在于学好专业知识,更在于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创造价值。 这场采摘辣椒的耕读教育实践,或许只是我们大学生涯里短暂的一段经历,但它在我心里种下的“耕读之悟”,却会伴随长久的成长。往后再翻开专业课本,再思考未来的方向时,我总会想起那个烈日下的田野——想起泥土的温度,想起辣椒的火红,想起农户们朴实的话语,想起坚韧不拔的自己。那是属于新疆农大学子的独特印记,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当代诠释,是农大学子涵养知农爱农兴农情怀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初心与底气。 作者: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王翔、郭晓壮、袁烽恺、郭嘉麒 指导老师: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吴俊辉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