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志愿服务| > 文章 当前位置: |志愿服务| > 文章

法润阡陌团队“智律云枢”平台:以科技之力破解基层法律服务难题

时间:2025-05-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马鉴波 - 小 + 大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法律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偏远乡村,群众常常面临维权难题;城市中,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尚待加强;老年人则在数字时代中感到无所适从,面对数字鸿沟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法润阡陌”学生团队利用法学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优势,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研发了“智律云枢”平台,该平台以“智能技术+双轨服务”的创新模式,为基层群众搭建起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桥梁,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基层法治建设的新路径。

基层法治痛点:资源失衡与效率滞后的双重困境

我国法律服务资源分布呈现显著的马太效应。据统计,全国80%的律师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西部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不足0.5人。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基层群众面临维权成本高企的难题:一起普通的土地纠纷,偏远地区村民往往需往返县城法律援助中心多次,耗时月余方能完成基础咨询,而证据收集不及时、诉讼时效延误等问题更可能直接导致维权失败。与此同时,现有数字化法律服务平台多聚焦高端商业市场,面向基层的普惠型产品寥寥无几。

“法润阡陌”团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调研数据更具象化地揭示了这一矛盾。该县68个行政村中,仅3个乡镇设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村民平均需花费3小时车程才能获得线下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60岁以上老年人遭遇赡养纠纷时,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超七成选择放弃维权。这些发现促使团队深刻认识到:破解基层法律服务难题,必须突破单纯线上或线下的单一路径依赖,构建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综合解决方案。

图1 团队深入基层乡村开展项目调研与宣传

技术破局:三大创新构建智能法律服务基座

“智律云枢”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技术体系的突破性设计。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团队构建的智能法律咨询系统通过百万级法律文书训练,形成覆盖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等12类高频场景的知识图谱。系统独创的“三维解答模式”将抽象法条、类案判决与操作指南有机结合,使一位农村妇女输入“丈夫打工多年不给生活费”的口语化表述后,30秒内即可获得《婚姻法》相关条款、3例相似胜诉案例及维权步骤指引,准确率高达92%。这种“法条翻译官”功能极大降低了法律认知门槛,试点地区群众维权意愿同比提升40%。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重塑了法律服务信任机制。平台联合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节点搭建联盟链,所有咨询记录、电子合同等数据实时上链存证。2024年处理的500余起案件中,农民工王某凭借平台区块链存证的工资欠条,在诉讼中直接获得法院采信,维权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60%。这种全流程可追溯的服务体系,既解决了基层群众对“线上服务不靠谱”的疑虑,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高效取证渠道。

大数据分析引擎的引入实现了法律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升级。平台通过监测区域咨询热点,成功预警多起群体性纠纷苗头。例如,2024年春季黑龙江省某县劳务咨询量突增50%后,系统自动标记为“高风险区域”,当地司法所据此开展专项普法,避免了一起涉及200余人的集体欠薪事件。这种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模式,使法律服务的边际效益得到几何级放大。

服务革新:“1+1+N”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技术突破需匹配人性化服务设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智律云枢”独创的“1+1+N”服务体系,通过“1名专业律师+1名本地法务助理+N项增值服务”的组合拳,破解了纯技术方案难以应对的复杂场景。在黑龙江省试点案例中,七旬老人张某的宅基地纠纷案正是典型例证:律师在线制定诉讼策略后,当地法务助理上门协助收集30年前的土改档案,并协调村委会出具证明,最终配合律师完成庭审。这种“云端专家+地面部队”的协作模式,使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城市水准的专业服务。

针对基层服务标准化缺失的顽疾,平台建立200余项服务规范。从咨询响应时限到文书撰写格式,从收费标准到投诉处理流程,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特别设计的“服务阳光台”强制公开律师资质、既往案例及用户评价,使服务过程如网购般透明可查。这种标准化建设带来显著成效——平台服务差评率从初期的22%降至不足3%,复购率达65%,形成“一人使用,全家推荐”的口碑效应。

社会价值:法治普惠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衡量法律科技项目的价值,不仅要看商业指标,更要观照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度。“智律云枢”平台上线两年间,已累计为超2万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其中农民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占比达47%。在黑龙江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平台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法治护农”专项行动,帮助农户规范土地流转合同800余份,挽回经济损失逾千万元。这些看似微观的个案改变,正汇聚成基层法治生态改善的磅礴力量。

图2 “智律云枢”平台受到基层法院法官高度认可

教育的深层价值同样值得关注。平台与高校共建的“基层法治人才孵化计划”,已培养500余名懂法律、通技术、知乡情的复合型法务助理。这些青年大多选择返乡服务,成为扎根基层的“法治火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院长评价道:“该项目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法治建设链的深度融合,为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站在数字中国与法治中国建设的交汇点上,“智律云枢”平台的探索具有前瞻性意义。其成功实践表明:科技赋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理性,而是充满温度的价值选择。当智能算法开始关注田间地头的法律需求,当区块链技术用于守护农民工的血汗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科技向善理念在法治领域的生动诠释。随着平台向全国300个县域推广,这套“技术赋能+服务下沉”的中国方案,或将为全球基层法治建设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作者:马鉴波)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力彰显与挑战并存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