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矿脉为书 青春为笔,在赣鄱大地书写“知行”答卷

时间:2025-07-0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健成 - 小 + 大

为寻找江西工业文明的基因密码,了解江西丰富的矿冶文化。6月28日-7月4日,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矿冶之光青年行”社会实践队向蕴藏着百年荣光的“世界钨都”大余县进发,以青春为钻,以知识为镐,深入开展关于工业开发转型与绿色协调发展的调研。

出发前,“矿冶之光青年行”实践队召开任务部署暨动员会,会议围绕“深挖矿魂、活化遗址”展开激烈讨论,并要求以严谨作风、饱满热情深入一线调研,展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伍恒光、副书记叶海江亲切看望实践队队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果、团委副书记元源亲自带队赴“世界钨都”赣州大余县开展实地调研。以“学、讲、研、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行走赣鄱中感悟思想伟力,在躬行践履中淬炼青春担当。

实践队探访了“世界钨都”博物馆,在馆长的讲解下,通过珍贵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学习了江西钨矿从古代采矿雏形到近现代工业化开采的辉煌历程。锈迹斑斑的工具、早期钨砂样本等展品,无声诉说着矿工们的艰辛奋斗与国家工业发展的沧桑巨变,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钨矿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

队员们深入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及矿坑遗址。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区已蝶变为绿植覆盖的生态公园,队员们实地考察了矿坑旧址和矿窿遗址,触摸锈蚀的设备,翻阅泛黄的采矿日志,在时空对话中感受万人采矿的壮观历史与中国钨业从“黑”到“绿”的转型奇迹。西华山百年兴衰所承载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深厚矿冶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

围绕工业遗产活化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关切,实践队与大余县自然资源局、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开展深度调研。相关领导专家详细介绍了大余矿产资源概况、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全县8家达标矿山,数量居全省县区首位)以及历史遗留矿山复绿、“边开采边治理”的实践案例,聚焦“矿业绿色发展机遇挑战”“钨矿工业遗产价值转化”等现实议题展开讨论。队员们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工业遗产活化规划”等关键问题与专家们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与鲜活案例,深化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矿区实践的认知,为队员们理解矿冶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与挑战提供了宝贵视角。

实践队前往江钨控股集团矿区开展实地考察,了解采掘工艺。昏暗巷道与纵深矿坑勾勒出工业文明的立体轮廓,光影交错间触摸矿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切实体会到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堂行走在岩层间的思政大课,让青年学子在探寻工业文明的脉络里找到了担当的坐标。

此次实践以矿冶文化为“钥匙”,在“学、讲、研、践”中打开了我国工业文明的时代密码——从博物馆的锈迹工具中解码钨矿百年沧桑,在矿坑遗址中见证“黑色矿产”向“绿色矿产”的生态蝶变,于井下巷道触摸采矿工艺的迭代脉络。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的工业基因,用青年视角诠释“文化赣鄱行”的实践内涵,让锈蚀的矿灯与新生的绿植共同诉说:当理论与实践在岩层间碰撞,青春正以钻岩破壁的姿态,为中国工业遗产的当代活化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青春注脚。

作者: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王健成

来源:“矿冶之光青年行”社会实践队

上一篇: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师生赴大余县开展“文化赣鄱行”矿冶文化“四深”调研座谈会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