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西南财经大学实践队:探寻传统工艺,感悟基层传承

时间:2025-07-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洪依然 - 小 + 大

7月,西南财经大学“彭‘湃’青春实践队”奔赴四川彭州,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彭州白瓷艺术中心、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与基层工匠交流,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在触摸历史、感知匠心的过程中,体悟基层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陈欣 供图

白瓷车间:对话工匠,触摸千年窑火温度

走进彭州白瓷艺术中心生产车间,机器嗡鸣与工匠们的低语交织。实践队成员们的目光,很快被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白瓷坯体吸引,而更让他们触动的,是在工作台前专注作业的白瓷工匠们。

“选料得盯着,半点马虎不得,这瓷土的细腻度,直接关乎后面的成型。”在白瓷制作台旁,一位有着二十余年经验的工匠阿姨,一边熟练地揉捻瓷土,一边向实践队成员讲解。实践队成员围站在旁,看着阿姨双手如行云流水,将原本松散的瓷土塑造成规整的杯型,指尖残留的瓷土痕迹,是无数次打磨的印记。当被问到是什么支撑她坚守这份工作时,阿姨笑了笑说:“咱干这个,就是舍不得这门手艺丢咯,想着多做一件,这白瓷的根就能多续一点。”

从制泥、拉坯到修坯、上釉,72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凝结着工匠的心血。实践队成员尝试协助工匠搬运整理瓷坯,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因瓷坯的脆弱变得小心翼翼。“这些坯子就像孩子,得轻拿轻放。”工匠的话,让成员们深知每一件白瓷从泥土到器物的不易,也读懂了基层工匠对传统技艺近乎虔诚的守护 。

图为实践队成员张卓然与白瓷工匠交流。洪依然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察白瓷制作流程。陈欣 供图

家具博物馆:手作体验,感悟匠心传承重量

在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实践队开启了另一番基层文化探寻之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成员们先是穿梭于古家具间,聆听清民国时期家具的风格、工艺与故事。而当踏入三楼匠心传承体验区,亲手制作手工筷子的环节,让大家对“传承”二字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木料要选纹路顺的,打磨得顺着木纹来,才不会起毛刺。”木工师傅耐心指导着,实践队成员们围在工作台前,手握锉刀,开始与红木“较劲”。起初,锉刀在木材上打滑,木屑飞溅得毫无章法,木材表面坑洼不平。随着师傅不断示范,成员们逐渐掌握技巧,锉刀与木材摩擦的节奏趋于稳定,棕红木屑开始有序飘落,原本粗糙的原木,慢慢显露出匀称的轮廓。

“这可比想象中难多了,就这简单的筷子,想要做得规整,得费好多功夫。”实践队成员擦拭着额头的汗,看着手中初具雏形的筷子感慨。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成员们体会到传统木工对精细与耐心的极致要求,也明白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传统家具,背后都是工匠们无数次打磨的坚守。从锯木、打磨到抛光,一道道工序走下来,成员们手中的筷子逐渐焕发光泽,这份“亲手创造”的成就感,更让他们懂得基层传统工艺传承,离不开“亲身践行”的接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制作手工筷子。陈欣 供图

基层感悟:以青春之力,续文化之脉

无论是白瓷车间里与工匠的促膝交流,还是家具博物馆中亲手打磨筷子的体验,都让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基层文化传承的温度与重量。这些扎根一线的工匠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传统工艺的根脉;看似平凡的手作体验,实则是传承精神的生动课堂,让“传承”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可触摸、可践行的实在。

“基层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课堂,这里有工匠们的坚守,有传统技艺的温度。我们青年学生,就该多走到基层来,把看到的、学到的,转化成传承的动力。”实践队成员在交流分享时说道。此次彭州之行,西南财经大学“彭‘湃’青春实践队”以“贴近工匠、亲身实践”的方式,探寻传统工艺传承密码,更在基层体验中,种下了守护文化根脉、投身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他们也将继续以青春之姿,为传统工艺传承注入年轻血液,让千年文化在基层沃土持续绽放光彩。

(通讯员:洪依然)

上一篇:青春“彭”湃走基层 步履铿锵绘乡韵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子赴明台村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