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雨鑫 林紫艺 - 小 + 大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先后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高度重视。2025年7月6日,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火车头”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分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以青年视角再次探寻陶瓷文化的奥秘。 南麓溯古,御窑探珍 实践队首先来到南麓古窑遗址,通过近距离观察遗址内发掘出17座明清时期马蹄窑炉,叠压着24座马蹄窑和4座蛋形窑,以及在埋藏底层的宋元时期窑址。队员们发现,窑炉结构包括窑前工作面、窑门、火塘、烟道等,遗址内残存的窑壁采用夯土与耐火砖混合结构,窑床附近堆积大量匣钵碎片,印证了古代"一器一匣"的装烧工艺。队员初步形成了对古代民窑的生产规模与工艺流程的认识。 实践队队员观察残窑遗址 曾鸿瑞 供图 随后,实践队走进御窑博物馆,重点观察了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在明代展区,队员们注意到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发色浓艳,釉面莹润,而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则是色彩绚丽,画工精细。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瓷器风格,队员们发现明代官窑器型端庄典雅,纹饰以缠枝莲、龙纹为主,而清代瓷器则更显繁复华丽,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的运用更为丰富。此外,展馆内的沙盘模型和复原图,帮助队员们更直观地理解古代窑场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陶瓷烧制工艺演变的认识。 实践队队员对比不同瓷器风格 曾鸿瑞 供图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陶瓷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蕴含着工匠的坚韧与匠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传承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徐窑拾趣,瓷语童行 踏入徐家窑,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而庞大的窑体。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徐家窑的窑身结构精妙,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等部分构成。窑门虽不大,却是火焰与气息进出的关键通道 ;堆积的柴灰是无数次熊熊烈火的证明。窑床平整且宽阔,能够放置众多坯体,其内部的布局经过精心设计,确保热量均匀分布,让每一件陶瓷都能烧制得恰到好处。烟囱高耸,巧妙地引导热气排出,维持着窑内的气压平衡。在徐家窑的一砖一瓦、一火一瓷中,实践队看到了陶瓷文化传承的不易与伟大,也汲取到了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去探索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队队员观察梭式窑结构 赵雨萱 供图 同时,实践队在徐家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文化宣传活动。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各色彩绘瓷片,邀请现场的小朋友们共同拼出"千年瓷都"和"陶瓷是中华瑰宝"等字样。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瓷片,在队员们的指导下认真拼贴,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完成作品时的喜悦,我们更加坚定了弘扬陶瓷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队队员同小朋友进行组句游戏 赵雨萱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在触摸古窑遗址的斑驳砖石、凝视御瓷瑰宝的璀璨釉色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精妙,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千百年来,匠人们以窑火淬炼的不只是瓷器,更是对极致的追求;用匠心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执着。这种追求卓越、专注坚守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品质。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这些古老的陶瓷艺术中汲取力量,以同样的匠心与热忱,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通讯员 张雨鑫 林紫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