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合肥工业大学:姚庄金镶玉——从手艺人的坚守到非遗文脉成乡镇文化核心符号

时间:2025-07-1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曹煜敏 刘瑞琳 陈涵博 - 小 + 大


2025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玉韵郏邑”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姚庄街头进行实地调研。

早上8点,任大爷拿着自己心爱的金镶玉杯,和老友们聚集在茶社门口,悠然自得喝早茶。像任大爷这样的喝早茶早已成为姚庄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任大爷提起自己的金镶玉茶杯,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夹子,任大爷摩挲着杯沿的鎏金纹路,话匣子一下就开了:“打十六岁跟着师父学这门手艺,到如今整整五十个年头喽。” 他手指划过杯身裂痕处的金饰,“早先只敢在玉器破损处镶金补漏,后来试着在完好的玉件上錾花,金与玉才算真正活起来。” 任师傅介绍金镶玉。 常怡格摄

如今他的手艺早已走出作坊,摆件里有金玉相嵌的屏风,茶具中有带金饰的茶盏,连寻常人家的梳子、镇纸都能见着金镶玉的影子。“你看茶社这张茶盘,还有巷口张婶的玉镯,都是我做的。” 任大爷笑得眼角起了褶,“这手艺啊,早融进姚庄人的日子里了,这就是艺术。”

实践团队观察到:临街铺子的木门斑驳,门楣嵌着块旧玉,边缘裹着半圈磨钝的黄铜,是金镶玉最原始的样式。玻璃柜台里,烧鸡托盘垫着仿金镶玉纹样的油纸,饸饹面碗沿印着简化的错金纹。后厨窗口的白瓷砖上,用墨笔画着金镶玉修复工序图,边角已被油烟熏黄。墙角立着的旧木架,几层隔板都刻着缠枝纹,与任大爷茶杯上的纹样如出一辙。最上层摆着只断颈的玉瓶,缺口处粘着圈细铜丝,像件未完成的活计。

作为这座特色民族乡镇最核心的文化符号,金镶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宣德年间,比当地兴盛的茶食文化早了近三百年。金镶玉第六代传承人李冰手指摩挲着一件金镶玉梅瓶的缠纹枝,语气里带着自豪也藏着忧虑:“金镶玉产品精美,但制作工艺繁杂,制作周期长,像任师傅这样的老工匠已经不多了,更多是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传承人赓续接力。”他望向工作室里正在练习錾刻工艺的年轻学徒,目光渐趋坚定:“六百年的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现在镇里办了非遗工坊,每周都有年轻人来学活计。他们带着新想法来,把3D建模和古法结合,上个月刚设计出一套国潮茶具。说到底,金镶玉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让年轻人把这门手艺揣进怀里,带它走得更远。”

李冰向中学生示范錾刻工艺。 石庆峻摄

据悉,金镶玉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着四百余年的匠心传承,是姚庄文化的根脉。它不仅填补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断层,更以 “残缺中见圆满” 的技艺哲学,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 “守正创新” 的鲜活注脚,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精神家园。

(作者:曹煜敏 刘瑞琳 陈涵博)

上一篇: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让金镶玉非遗在青春传承中绽放光彩

下一篇:合肥工业大学“玉韵郏邑”实践队助力非遗文化金镶玉走进寻常百姓家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