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谢林洪 王德星 - 小 + 大
2025年7月10日,骄阳似火,海风送咸。在素有“中国生蚝之乡”美誉的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渔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的“碧海擎源”突击队。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将目光聚焦于当地的支柱产业–生蚝养殖,开启了一场旨在以科技智慧,助农兴渔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广东海洋大学"碧海擎源"突击队在新地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迈陈镇新地村,作为此次调研的核心区域,其经济命脉与广阔海域上的生蚝养殖紧密相连。然而,在这片孕育着财富与希望的“蓝色牧场”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面对自然的考验和技术的瓶颈,这群肩负使命的年轻学子,正试图用脚步丈量蚝田,用知识探寻出路,为这片“蚝”乡书写一份关乎未来的新答案。 一、深入蚝田探实况,青年担当在一线 实践的真知源于一线的探寻。突击队成员深知,任何宏大的构想都必须植根于真实的土壤。因此,抵达新地村后,他们没有片刻停歇,在迈陈镇团委副书记曾宇波与新地村生蚝养殖基地负责人邓老板的引领下,一头扎进了最基层的生产现场。 “看”-海上田园的震撼与隐忧 映入队员们眼帘的,是海面上星罗棋布、一望无际的蚝排。这些由绳索和浮筒构成的养殖设施,在阳光下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交相辉映,何其壮观。这片海域不仅是生蚝的家园,更是沿岸数千村民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队员们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些潜在的隐忧。大部分养殖设施仍以传统的绳索吊养为主,装备相对简易,结构单薄。队员在笔记中写道:“这些承载着丰收希望的‘生命线’,在平静的海面上看似稳固,但可以想见,一旦遭遇强风巨浪,它们将显得何其脆弱。”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团队初步意识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或许是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 “听”-养殖户的期盼与无奈 与养殖户的深入交流,是此次调研的核心环节。在岸边,队员们与邓老板谈及生蚝的收成,邓老板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养殖的生蚝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品质好的时候根本不愁卖。要是年景好,投个十万块的本,赚回三十万不成问题。”这番话,让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生蚝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的巨大潜力。 然而,当话题转向养殖风险时,气氛变得凝重起来。邓老板接着说:“我们这行,就是看天吃饭。最怕的就是台风。那风浪一过来,蚝排冲得七零八落,挂着的生蚝全被刮到海里去,一年到头就算白忙活了,有时候连本都回不来。”书记也补充道:“台风是最大的威胁,但也不是唯一的。有时候天气太冷,或者海水盐度突然变化,生蚝就不长了,个头小,就卖不上价。”养殖户们言语中的期盼与无奈,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蚝养殖的脆弱性。 (队员们围着正在休息的养殖户进行访谈,实地了解养殖环境与设施。认真聆听并记录第一手信息) “问”-探寻产业背后的逻辑 队员们带着线索,展开了针对性的调查。经向村委书记及养殖户请教,基本理清了当地生蚝养殖情况: 生长周期:每年九、十月投苗,蚝苗附于养殖绳入海,经冬季蛰伏,次年四月后随气温回升快速发育,周期约 10 个月。 环境依赖:对水质、水温、盐度极为敏感。低温会减缓生蚝生长,异常潮汐引发的陆源污染可能导致病害。 密度影响:密度过大会因养分不足,导致生蚝个体小、肉质疏松,拉低品质、售价及经济效益。 队员们边问边观察,在码头目睹工人分拣、清洗、装袋的繁忙流水作业,了解产业活力,洞察初级加工现状。队员陈景鹏在报告中指出:“养殖到销售链条简单,附加值提升空间大,但当前首要任务是稳固养殖基础。” (工人在岸上对生蚝进行初加工) 二、风浪中的"金蚝":机遇与挑战深度剖析 经过实地走访与数据收集,一幅关于徐闻生蚝产业的立体画卷在”碧海擎源”突击队面前徐徐展开。这是一个典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样本,其光明前景与潜在的风险形成了鲜明对比。 “迈陈镇凭借优越的海岸线资源与适宜的海水环境,成为生蚝养殖的黄金地带。养殖面积达十几万亩,年产量可观,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团队调研纪要 然而,在这片“蓝色牧场”之下,也潜藏着深刻的危机。突击队通过系统分析,将产业面临的挑战归纳为“三重考验”,时刻威胁着产业的稳定与发展。 天灾威胁常态化:地处台风高发区,生蚝易被卷走,产业根基脆弱。 技术管理粗放:养殖密度无科学标准,环境与病害缺乏监测预警,养殖设备抗风浪能力弱。 发展模式被动:“看天吃饭” 限制产业升级,从业者缺乏改变的工具与方法。 三、科技赋能,智慧护航"蚝"乡未来 发现问题是实践的第一步,而解决问题才是青年学子担当的最终体现。“碧海擎源”突击队此行的目的,正是要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的产业需求相结合,为破解“蚝”乡困局贡献一份青春的智慧方案。 破局之道: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防御" 面对调研中发现的种种痛点,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推动徐闻生蚝产业实现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防御”的战略转型,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转型的关键,就在于“科技赋能”。必须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武装这个传统的优势产业,提升其应对内外部风险的能力。 “直面痛点,方显担当。我们此行,正是带着科技赋能产业、智慧守护蚝乡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为构建更具韧性的‘智慧蚝田’提供科技支撑。” ————“碧海擎源”突击队队长关力豪 核心方案:以"热泵技术"为"智慧蚝田"探路 依托专业优势,突击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构想:将先进的“海水源热泵技术”引入到生蚝养殖场景中。 海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海洋表层海水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技术。队员们设想,通过优化改良,该技术或许能为解决生蚝养殖的部分难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具体而言,其潜在应用价值在于: 调控水体温度:在冬季时,利用热泵技术对部分关键养殖区的水体进行适度升温,可以有效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的生蚝生长停滞问题,缩短养殖周期,提升经济效益。 当然,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成本、效率、维护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他们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调研,精准分析新地村独特的沿海环境与养殖模式,收集详实的第一手数据,为系统后续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青春誓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书本知识走向产业一线,此次新地村之行,是“碧海擎源”突击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用汗水、用智慧,践行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全体队员同书记和基地负责人在海边沙滩上合影) 调研仍在继续,挑战依然严峻。但这群年轻人眼中闪烁的光芒,和他们口中“碧海擎源,助农有我”的响亮口号,让人们看到了徐闻生蚝产业更加光明和坚韧的未来。他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定能以技术创新为“中国生蚝之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不息的动力。 文字:谢林洪 王德星 图片:蓝耿辉 蔡磊赫 陈景鹏 周铭恩 策划:关力豪 钟子龙 叶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