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解码千年楚韵 秭归寻根再造新章——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实践团探访屈原故里

时间:2025-07-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贺欣雨 杨缘缘 闵艺文 杨思宇 - 小 + 大



2025年7月10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会计学院学生党支部“赓续党建红,守护生态绿”实践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时代重要课题的当下,来到了秭归县屈原祠,一场饱含意义的文化探寻之旅就此开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一、聆听屈子故事,感悟爱国精神

在屈原祠,实践团成员们聆听讲解员陈有娟老师讲述屈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到遭奸臣排挤被流放沅湘,最终投江殉国。屈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伟大形象,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

成员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时,九歌苑传来编钟与号子的和鸣,仿佛穿越千年,与“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胸怀天下”等“十个坚持”的时代要求遥相呼应,让这群00后大学生更加坚定了以青春之力传承文化的决心,他们以田野为纸、实践为笔,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春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屈原雕像前认真聆听讲解。 杨思宇 供图

二、走进屈原纪念馆,汲取精神力量

走进屈原纪念馆,一份泛黄的《离骚》手稿映入眼帘。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追梦者砥砺前行。楚辞将浪漫笔触与现实关怀相融合,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馆左侧的《九歌》神巫画卷,既礼赞神明,又咏叹爱情,字里行间满是屈原对家国的赤诚;右侧垂悬的《天问》星图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思索追问,展现了屈原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来到《橘颂》展区,“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咏叹化作具象图景,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楚辞文本中奔涌不息的精神力量,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理想的坚守。

三、观看历史舞台剧,触摸历史脉搏

踏入九歌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风云动荡的战国时代。历史舞台剧《礼魂》用倒叙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一生:“少年屈原读书郎”篇章,虽未见当年读书洞,但似乎能听见到烛火下的诵读声;“热血报国反遭嫉”一幕,屈原在楚王殿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振袖怒斥,让人感受到他遭受奸臣排挤的无奈;终章“不甘合污愤投江”中,汨罗江浪化作漫天赤绸,屈原一袭白袍,纵身跃入。他从追求理想、抗争不公到以身殉道的生命历程,如编钟奏响的乐章,直击人心。编钟、编磬与埙的古乐协奏,弥漫着千年楚韵;精美的楚式服饰、逼真的战国道具与巧妙的舞美设计,共同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场景,让成员们身临其境,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脉搏。

图为实践团在九歌苑与演员合照。杨思宇 供图

四、学习非遗与荆楚文化,传承匠心精神

实践团还深入学习了当地的非遗文化与荆楚文化。在编制技术的学习中,大家亲手制作香包和竹制手工艺品。一针一线,缝进的是传统民俗的悠悠韵味;一刀一削,雕琢出的是荆楚人民的智慧与匠心。队员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而在学习杨柳琴鼓这一荆楚文化瑰宝时,队员们更是被深深震撼。鼓槌落下,被誉为“活化石”杨柳琴鼓发出青铜质感的声响,三峡汉子们喊出高亢的号子:“嘿呦——劲逮逮咯!”领唱者用秭归方言喊出“劲逮逮”,真实再现了三峡人奔放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歌中“劲逮逮”一词,是秭归用来形容“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的方言,这首《敲起琴鼓劲逮逮》还原了三峡拉纤的原始画面,鼓点中蕴含着荆楚先民乐观豁达的精神。如今,从峡江号子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火种,已在全国舞台绽放光彩,当第十七届群星奖奖杯的光芒照在琴鼓上,那些纤绳留下的凹痕,成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见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非遗文化合照。杨思宇 供图

五、观看沉浸式历史剧,感受历史韵味

在青砖黛瓦构筑的归州县衙内,沉浸式历史剧《县太爷断案》正在上演。古意森然的公堂之上,“明镜高悬”匾额透着威严,梁柱砖瓦间充满了峡江古邑的历史韵味。随着一声“升堂”,县太爷在衙役的簇拥下登场,惊堂木一拍,两侧皂隶齐呼“威武”,瞬间将人带入那个久远的断案现场。演员们操着地道方言,凭借生动表情与夸张动作,将案件演绎得曲折离奇,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让成员们在欢笑与思考中领略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欣赏兽皮影戏,见证非遗传承新篇

暮色降临,秭归屈原祠内,兽皮影人在素纱幕布上舞动。屈子行吟的剪影、山鬼驾赤豹的形象栩栩如生。“九板十三腔”的唱腔响起,千年传说在光影中重现。一灯一幕诠释着《天问》的宇宙哲思,二十多道工序制作的蝉翼兽皮承载着楚人风骨,九腔韵律与曾侯乙编钟音律呼应。青年传承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皮影通过抖音等平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当皮影中屈子捧简的身影与台下《楚辞》读本叠印,非遗正以总书记“活态传承”的嘱托为指引,奏响文明赓续的当代旋律。

此次秭归之行,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实践团成员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屈原文化、荆楚文化和非遗文化,更在实践中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他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文化的厚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也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以青春之名,续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于屈原祠前合照。杨思宇 供图

(作者 贺欣雨 杨缘缘 闵艺文 杨思宇)

上一篇:广东白云学院寻味桃花源实践团|青春扎根乡土,新潮赋能翁源

下一篇:“赓续西路军魂,铸牢时代信仰”兰州工业学院党委学工部西路军魂探源实践团纪实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