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7月16日至17日,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河海大学“河润天府 海助绿耕”小分队赴四川省眉山市、成都市郫都区及彭州市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行程聚焦科技赋能生态农业这一核心主题,通过走访企业、回收站、科技馆及产业园,全方位捕捉天府大地农业绿色的鲜活实践。 智能种绿,技术筑基 7月16日,小分队首站来到眉山市东坡区福兴福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探访企业在生态种植中的实践。在标准化种植基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精准控制用量,减少化肥浪费与面源污染;光伏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从源头降低农业对生态的影响。 回收闭环,守护微境 7月16日下午,小分队重点调研眉山市青神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收站,聚焦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这一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 在回收处理车间,队员们见证了一套完整的“闭环流程”:农户交回的废旧农药瓶、包装袋经分类分拣、残留清理后,塑料部分被压缩为再生颗粒,金属部件则进入专业回收渠道;再生塑料最终制成农业用管、育苗盘等产品,重新服务于农业生产。 随后与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的座谈中,相关负责人强调:“农药包装回收是农业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减碳的‘关键小事’。”这一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减碳增效,正从这些“微观行动”中积累出强大合力。 科技绘新景,创新赋动能 7月17日上午,小分队来到成都市郫都区袁隆平科技馆,重点学习科技如何为农业生态保护与减碳增效“提速”。 馆内“科技减碳”展区的实践案例极具启发性:“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捕食害虫替代农药,每亩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约0.5公斤,间接降低农药生产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节水抗旱稻”品种比传统水稻节省灌溉用水50%以上,减少抽水能耗的同时,避免了农田甲烷过量排放;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需求,实现化肥、农药的精准投放,较传统种植减少30%以上的农资消耗,从源头降低碳足迹。 集群聚合力,协同倍增功 7月17日下午,小分队走进彭州市天府蔬香现代产业园,感受规模化农业中的生态协同模式。园区通过集中式废弃物处理、共享绿色防控技术、统一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了“小农户融入大生态”的良性循环。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园区已形成从绿色种植到生态加工的完整链条,例如统一回收处理的农业废弃物可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年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让生态保护的效果得到倍数放大。 此次调研中,从青神县农药包装回收的“小循环”到产业园的“大协同”,从企业的“全链条减碳”到科技馆的“科技赋能”,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四川农业在生态保护与减碳增效中的创新活力,并将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青年视角的思考,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