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缠”新意:探访英山缠花,寻非遗活化之路_|乡村振兴|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青春“缠”新意:探访英山缠花,寻非遗活化之路

时间:2025-09-0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陈萌萌 赵栩亭 徐若娴 潘佳琳 高馨怡 - 小 + 大

2025年7月2日至9日,华中农业大学“缠说英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围绕“乡村振兴荆楚行”青年专项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街头随访及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深入探寻英山缠花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潜力,为后续文化保护与创新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文化馆溯源:根脉与挑战

实践首日,团队抵达调研核心阵地——英山县文化馆。馆前电子屏上“传承,守护共有”的标语醒目,无声诉说着文化守护的使命。在与馆方座谈中,团队系统梳理了缠花的历史脉络。作为流行鄂东的特色手工艺,英山缠花以丝线缠绕纸片、金属丝等材料,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造型,兼具刺绣细腻与剪纸灵动,2013年入选湖北省非遗名录。

然而,负责人坦言,受现代工艺冲击和传承人老龄化影响,缠花曾面临受众萎缩、创新不足的困境。尽管文化馆近年通过建立档案、举办展览积极保护,但探索更可持续的传承模式仍是当务之急。

街头访民情:真实的认知温差

为捕捉民间真实声音,团队次日走上街头随机采访。反馈引人深思:多数受访者对缠花表示“不知道”。中老年人虽能模糊忆起“母亲纳鞋底时的彩色线团”,却鲜见现代缠花作品。一位早餐铺大姐的话道出关键:“不是不想学,是没地方学、没人教。这些老手艺丢了真可惜!”

这街头巷尾的“认知温差”让团队深刻意识到:缠花传承的困境,远不止技艺本身,更在于如何跨越代沟,让年轻一代“看见、读懂、爱上”其魅力。

指尖悟匠心:体验中的传承密码

为切身感受缠花精妙,团队成员动手参与制作。从选材、劈丝到缠绕塑形,看似简单的步骤考验着极大耐心与技巧。文法学院视觉传达2301班赵栩亭捏着细若发丝的线,反复尝试十几次才勉强成型:“原以为绕圈简单,没想到控力就练了半小时。”

最终,文法学院法学2301班高馨怡完成了四片缠花叶片,虽不如传承人作品细腻,却真切体会到“指尖功夫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些叶片最终制成一支竹叶胸针:浅绿丝线缠绕脉络,金属丝勾勒枝桠,再坠上珍珠玉石,一件精致首饰就此诞生。“原来缠花不只是‘花’,还能这么美!”赵栩亭感叹,“或许设计更多实用文创,能让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

青春启示录:探索活态传承新路

从馆藏溯源到街头对话,从记录观察到亲身体验,“缠说英山”团队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场与英山缠花的深度对话。调研揭示:非遗传承不仅要坚守,更需“破圈”的智慧与实践。此次英山之行,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寻根,更是青年学子投身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面对时代变迁,如何让缠花这束荆楚民间艺术之花焕发生机?英山在探索,这群青年学子也在用行动贡献思考与力量——让指尖上的非遗,在青春的接力中“活”起来,走进生活,走向未来。

(华中农业大学: 陈萌萌 赵栩亭 徐若娴 潘佳琳 高馨怡)

上一篇: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学子赴龙湾屯实践 以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下一篇:迷彩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戎光筑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