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探秘关中非遗绮梦,绘就文化振兴新章

时间:2025-08-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暑气渐盛,风过林梢

蛙鸣蝉噪,荷风送香

阳光铺满田埂,绿意漫过乡野

万物在炽热里蓄力,生长从不负时光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来了!

“关中非遗匠心筑梦”实践队

带着热忱出发,向着乡野奔赴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次

“彩塑印象——关中浮雕彩绘艺术之旅”

社会实践吧!

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深入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7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学子组建“关中非遗匠心筑梦”三下乡实践团队,以“彩塑印象——关中浮雕彩绘艺术之旅”为主题,奔赴关中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非遗传承为着力点,紧扣“文化传承有活力、乡村发展有动力、村民生活有魅力”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专业资源优势,通过拜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开展文化交流等多元方式,切实为为关中浮雕彩绘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与深刻感悟。

前期调研:夯实基础,明确方向

在活动正式启动前,实践团队进行了扎实的前期调研工作。团队成员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广泛搜集关中浮雕彩绘艺术的相关资料,包括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等。同时,线上发布《关中浮雕彩绘认知度问卷》,线下深入皇甫村及周边发放纸质问卷。调研数据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见过但了解不深”,且认知场景集中在门楼、祠堂等建筑木雕、砖雕彩绘上。团队据此细化实践方案,把“让非遗走出墙头、走进生活”确定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



初入艺阁:领略非遗作品魅力

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与期待,走进浮雕彩绘非遗传承人闫红超的艺术工作室。在闫老师热情引领下,众人步入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房,瞬间宛如置身小型艺术殿堂 —— 满墙浮雕彩绘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题材广博:有关中庙会的热闹盛景,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喧天锣鼓与欢声笑语;有田园丰收的鲜活图景,饱满果实与忙碌农人透着浓郁乡土气;亦有神话传说的奇幻演绎,仙袂飘飘的神祇与瑰丽场景引人沉醉。每幅作品皆色彩明艳、线条流畅,浮雕的立体感与彩绘的绚丽完美交融,尽显关中浮雕彩绘的独特魅力。

成员们围立作品前,一边细赏一边聆听闫老师讲解。从创作灵感、表现手法到文化内涵,闫老师娓娓道来,让大家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认知。众人不时发出惊叹,深深折服于作品中蕴含的高超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

部分作品呈现

参观工作室

专访传人:聆听故事,感悟匠心

为深入探寻关中浮雕彩绘的传承历程与背后故事,实践团队带着对这项非遗技艺的关切与好奇,专访了著名传承人闫红超老师。温馨的氛围中,成员们陆续提出精心准备的问题。“您最初如何接触这门技艺,又是什么支撑您坚守多年?”一位同学率先发问。闫老师微笑回忆:“我生长在关中,家乡传统艺术氛围浓厚,加上祖辈从事相关行业,自幼便被深深吸引。越钻研越觉其博大精深 —— 它不仅是手艺,更是关中文化的瑰宝,这让我下定决心传承下去。”谈及传承中的最大困境,闫老师感慨道:“人才断层与经济压力最棘手。年轻人多赴城市发展,愿静心学技者寥寥;且这门技艺需长期积累与耐心,不少人半途而废。”团队还就技艺市场化、适应现代发展等问题与闫老师探讨。他认为,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开发契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同时借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这场专访,被团队成员们整理成8000余字的口述材料,为后续工作留下珍贵档案。同时,让实践团队对关中浮雕彩绘的传承现状有了全面认知,更坚定了助力非遗传承的决心。



动手制作:亲制彩花,传承技艺

随后,团队成员正式跟随闫红超老师学习简单的彩绘玫瑰花制作。闫老师先逐一展示所需工具与材料,再亲自示范每一个步骤:两团红、绿彩泥在他手中翻转揉捏,转眼化作层层叠叠的玫瑰花瓣与舒展的枝叶,动作娴熟流畅,一朵栩栩如生的彩绘玫瑰很快成型。演示结束后,成员们纷纷拿起工具尝试,却发现实际操作远比看上去困难:有人勾勒轮廓时手不住颤抖,线条歪歪扭扭;有人捏制花瓣时把控不好分寸,不是过大过小,就是过厚过薄。但大家并未气馁,闫老师也在一旁耐心指导,不时手把手纠正手法。

经过反复练习,成员们渐渐掌握了技巧。当一朵朵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彩绘玫瑰花在手中绽放时,团队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宣传非遗:扩大影响,助力传承

实践团队深知,传承与弘扬关中浮雕彩绘艺术,不仅需要深入学习其技艺,更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门非遗文化。为此,团队成员们精心制作了宣传海报与折叠册,在工作室周边及身边人群中广泛分发,让近距离接触的人们能直观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持续发力:分享高清图片展示作品的精美细节与制作工艺;发布文字内容介绍关中浮雕彩绘的悠久历史与独特艺术特点。团队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能有效扩大这门非遗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为关中浮雕彩绘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回顾

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三下乡”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了关中浮雕彩绘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通过亲手制作彩绘玫瑰花,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传承的责任感。一位同学感慨地说:“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通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image.png

image.png


上一篇:聚焦潭布番薯干产业,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