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青衿兴农实践队 - 小 + 大
七月的青海乡村,晴空与绿意交织,西南财经大学青衿兴农实践队踏足这片土地,以走访、问卷、访谈为工具,深入其大吉村、沙索麻村、下米乃亥村,探寻不同村庄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实践路径。从党建引领的产业突围,到旅游赋能的华丽转身,再到人口流动中的韧性生长,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村变化,用数据记录振兴足迹。 其大吉村:党建领航兴产业 文脉绵延育新希望 七月的其大吉村,阳光如金箔铺满村庄,7月10日实践队首站便扎根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跃过山头时,队员已与村干部、老党员一同升起崭新的五星红旗,鲜红旗帜在晴日里猎猎作响,映着村民庄重的脸庞。“这面新国旗,就像咱村的新日子,鲜亮!”老党员的感慨,道出了村庄发展的底气。 村委采访中,村支书详解了其大吉村“1+1+3”工作法的实践密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分片包联农户,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全程跟进,核心目标直指农民增收。如今,国家对青稞种植户的补贴、税收优惠及科技投入持续加码,政府还为村里配备种植机器,推动青稞产业走出“种植+加工”的特色路——青稞饼干、麦片等新产品畅销市场,让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入户调研中,村民的心声印证着变化:“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水泥路,青稞产量高了、产品多了,收入翻了番!”而与孩子们的交流更添欣喜:曾经蜿蜒崎岖的求学山路,如今被平整道路取代,上学时间大幅缩短;村小学推广普通话,让孩子们能自信地与外来者沟通,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教育的微光,正为村庄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沙索麻村:脱贫摘帽逆袭路 旅游赋能成“网红” 7月11日,实践队深入沙索麻村,见证了这个村庄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的蜕变。2015年仍戴着贫困帽子的沙索麻村,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如今已是黄河岸边的热门地标。 村委在访谈中透露,村里在青稞种植项目投入30万元,而依托黄河观景台的旅游经济更显活力——去年仅两个月,景区停车费就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收入。道路畅通后,旅游人数逐年攀升,黄河观景台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点,直接带动农家乐、特产摊点沿观景步道铺开。 对于未来,村委已有清晰规划:升级观景台配套设施,开发“黄河文化体验游”,让游客从“匆匆打卡”变为“沉浸式感受乡村风情”,让旅游红利持续反哺村庄。 下米乃亥村:旅游东风遇“空心” 韧性发展寻平衡 与沙索麻村相隔不远的下米乃亥村,呈现出另一番发展样貌。调研显示,该村“空心化”特征明显: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以留守儿童与老人为主。但近年,一股“返乡牵线”的新趋势悄然出现——不少外出者为家乡“带货引客”,催生了遍地开花的农家乐。 “夏季是旺季,依托周边旅游,客流量激增,咱的特色小吃特别受欢迎!”一位经营农家乐的老人说,农家乐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力。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年轻人多在外,但教育普及为村庄埋下伏笔:受访者多为初中学历,村小学的建立让普通话普及率较高,为旅游服务打下了基础。 “年轻人回村引客,老人孩子守家兴业”,这种模式既显露出人口流动的阵痛,也彰显了乡村的韧性——旅游红利正悄然重塑着村庄的发展生态。 振兴启示:立足禀赋寻路径 平衡机遇与挑战 三村调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其大吉村靠“党建+产业+教育”夯实根基,沙索麻村以“景观+基建”实现突围,下米乃亥村借“周边辐射+返乡动能”探索破局。教育普及则是三村共同的“隐形翅膀”,为产业发展、旅游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挑战亦不容忽视:沙索麻村需破解旅游季节性波动难题,下米乃亥村要应对“空心化”的长期影响,其大吉村则需持续延伸产业链价值。实践队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温度——唯有如此,黄河岸边的村庄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调研仍在继续,而其大吉村的青稞香、沙索麻村的观景台风、下米乃亥村的农家乐炊烟,已共同写下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青衿兴农实践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