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赵沁悠 谢琳娜 陈栩滢 艾高瑞 李欣怡 - 小 + 大
2025年6月22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韵“梳篦”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常州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一场聚焦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实践之旅在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与常州的深度协作中正式启航。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号召,引导大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厚植“青春向党,传承有我”的使命担当。 探寻古韵街巷,感受运河风华 6月27日9:00,实践小队沿着青石板路踏入常州篦箕巷,巷中明清建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篦箕巷中开设了许多传统篦梳工艺器具的专卖店,店中卖品细腻的纹理与精湛的雕工,无声展现着“宫梳名篦”的千年匠心。触摸着石桥上的纹路,倾听着运河流淌的水声,仿佛能看见古时商船往来如织、匠人制梳忙碌的场景。当见到“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的印刻在墙上时,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篦箕巷作为“梳篦之乡”发祥地,承载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 (图为篦箕巷的来源介绍) 走进梳篦艺术馆,触摸梳篦历史脉络图 6月23日8:30,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红韵“梳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邢粮梳篦艺术馆,开启了一场与千年梳篦技艺的深度对话。在非遗传承人邢粮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漫步于展厅之中,近距离观赏着一件件精美的梳篦展品。从古朴的木梳到华丽的篦子,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梳篦技艺的发展历程。墙上的文字介绍详细阐述了梳篦从古代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的过程,让成员们对梳篦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参观邢粮梳篦艺术馆) 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技艺传承事 6月23日9:00,团队成员们专访了梳篦非遗传承人邢粮。他细述从选材到雕刻的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藏着“篦齿如发,梳背似月”的讲究。谈及传承之路,他回忆往事:“早年全市会传统工艺的老师傅寥寥无几,现在带学徒头三年只准学劈篾。”虽曾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但他欣慰于年轻徒弟用3D建模还原失传纹样。“非遗传承不是死守老样子,”他指着碳纤维与传统纹样结合的跨界作品,表示“要让传统的‘梳齿’,梳通时代的‘结’。”,并认为一把好的梳篦不仅要做工精细,更要融入匠人的情感和智慧。 (图为小组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参观梳篦展示,感受千年底蕴 6月24日9:00,制作梳篦的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走进馆内。目光所及,各式各样的梳篦有序陈列,恰似一幅由二十八个“园林” 交织而成的长卷,那些独特样式,像不同数字符号,串联起常州当地天宁寺、红梅公园等优秀风景的意韵。从古代精致入微、雕工繁复的雕花梳,到现代简约流畅、独具设计感的工艺梳,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时光的容器,承载着历史深深浅浅的印记。 (图为邢粮梳篦体验馆) 体验梳篦制造,亲手打磨匠心 6月24日9:30,基于梳篦文化的渲染,邢粮梳篦体验馆内,浓郁的梳篦文化氛围缓缓流淌。在专业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满怀期待地拿起木梳原料与工具,开启梳篦制作之旅。从勾勒轮廓到精细打磨,大家每一步都全神贯注。当亲手制作的梳篦逐渐显露出雏形,粗糙的木料在手中慢慢蜕变,一刀一锉里都是亲手制作的匠心。此次梳篦制作体验,让非遗技艺用鲜活且可触碰的方式,融入到每个人当中,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 (图为小组成员制作梳篦) 在这次篦箕巷的走访、邢粮梳篦的采访和体验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梳篦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被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所打动。此次实践不仅唤醒了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更让“工匠精神”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传承。这种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模式,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探索出了一条生动路径。 作者:赵沁悠 谢琳娜 陈栩滢 艾高瑞 李欣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