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昆明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从大理非遗实践看“两创”赋能与青年担当

时间:2025-07-2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杨喻羽 陈艺婷 - 小 + 大


“原来守护文化根脉的执着,与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守,竟如此相通!”结束在大理非遗工坊的深度体验,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暨全科医学院“三下乡”重点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受触动。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这群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使命的未来医者,将听诊器暂放一旁,将课堂搬到苍洱大地,在为期一周的沉浸式社会实践中,亲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触摸的不只是瓦猫的粗粝陶土与扎染的温润颜料,更在千年技艺的毫厘匠心与边疆“两创”实践的蓬勃脉动中,切身感受到文化传承与健康守护的价值共鸣,体悟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队员们在大理的所见、所闻、所思,为观察云南非遗的“两创”探索之路、思考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与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担当,打开了一扇鲜活的窗口:

政策筑基:非遗传承的“云南样板”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到以“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钥,解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这一嘱托在云南落地为系统性实践:省级层面打造“三大发展样板”,其中“沿边睦邻安邻富邻发展样板”直指文化认同的边疆根基;州县政府则以“非遗+文旅”融合为杠杆,撬动场地补贴、消费券引流、工坊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等“政策组合拳”。

在实践队到达大理非遗博物馆与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时,他们对此感触尤深。大理瓦猫技艺因旅游淡季陷入生存困境时,“政策活水”精准滴灌——场地租金减免对冲市场波动,消费券引流激活文旅消费;而“国潮经济写入省级规划”的战略升维,更推动甲马、扎染从“手艺活”升级为“文化IP”。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正是对总书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鲜活注解。

守正创新:金丝珐琅的“两创”破题之路

面对“宫廷绝技如何成为共同体叙事者”的时代叩问,掐丝珐琅传承人杨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论破局。其作品《云澜山海》将蒙古纹样的苍劲、白族釉彩的温润与傣族线条的柔美进行基因级符号重组,构建“多元一体”的视觉史诗,更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推动体验式共创——当各族青年共同掐丝点蓝、在纹样交融中体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非遗从静态技艺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态实践。这一从符号重构到载体革新的双轨探索,正是对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的基层响应,为边疆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大理范式。

在甲马传承人沈子靖的刻刀下,“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一面坚守纯手工雕刻的“非遗灵魂”,一面以18个月攻坚彩色套版技术,让文昌君化身“Q版IP”打入Z世代市场。当医学生问她“机器复刻是否等于传承”,她以刀痕作答:“非遗交给机床,便丢了祝福的温度。”

匠心仁心:毫厘之间的生命敬畏

扎染传承人杨志瑞手中的丝线,意外成为联通医学与非遗传习的桥梁。“松一分图案涣散,紧一分布面撕裂——这与外科缝合的张力掌控异曲同工”,她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自然规律与生命精微的敬畏。这种敬畏,在苍洱大地孕育出独特的实践智慧。大理州依托滇西医疗中心建设,正积极探索民族医药资源挖掘整理与现代医疗服务体系融合;州中医院设立白族医药研究室,系统收集民间验方,推动特色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当扎染的绞缬精度呼应着手术台上的毫米级操作,当非遗技艺蕴藏的严谨态度与医学的“敬佑生命、精益求精”在实践课堂中碰撞——千年指尖智慧与白袍仁心,在对规律的恪守、对精微的执着这一精神维度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共鸣与互鉴。

医学生们在竹编工坊目睹的“三年磨一篮”的清寂,更引发对职业价值的思辨。“择一事终一生,与基层医疗何其相似?”实践团队成员忍不住感慨,“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我们守护人民健康。所谓‘位置’,就是总书记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文化密码:珐琅画屏中的认同熔铸机制

在杨雁的掐丝珐琅工坊,我们从釉彩经纬间解码文化认同的深层逻辑:蒙古狩猎纹的粗犷、白山茶纹的清雅与傣族孔雀翎的灵动,在黄金分割与对称留白的构图法则中和谐共生,形成“多元聚为一体”的视觉实证;采自红河朱砂、怒江孔雀石与滇西钴料的矿物釉,经窑火熔融后浑然一体,成为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物质隐喻。这种“技以载道”的感染力,使创作现场升华为无声的认同课堂——白族队员的工笔细描、彝族队员的浓烈敷色在协作中互补互鉴,个体差异自然转化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珐琅画屏上流淌的不仅是釉彩,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思辨之问: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困境”与破局之道

实践队带回的不仅是感动,更有深刻思考:当旅游经济为非遗打开生存空间时,规模化生产是否在消解技艺的本真性?大理扎染店铺林立,机械印花以低价挤压手作空间,传承人杨志瑞的重工作品成本98元仅能保本。她的破局之策是分层定位——机械品满足“用”,手作承载“心”,恰如竹编传承人以“流水线竹器养民,慢工精品传魂”的二元共生。

更深层的叩问来自国际传播:掐丝珐琅若被西方视为“东方奇观”,便陷入“自我他者化”陷阱。杨雁的解法是主动构建中国叙事——用世界语言阐明珐琅在云南的“两创”实践,揭示其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晶的本质。这恰是对总书记“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要求的践行,唯有掌握文化定义权,非遗才能成为辐射中心的“软实力支点”。

在苍山洱海间,我们遇见了另一种“诊疗”——扎染的蓝,是岁月沉淀的脉象;瓦猫的陶土,藏着守护生命的隐喻;甲马的年画,拓印着民间信仰的古老“医案”。老匠人指尖的掐丝珐琅,如手术缝合般精准;竹篾的交织,恰似人体经络的纵横。

这或许正是三下乡实践最深的馈赠:这些非遗技艺,何尝不是另一种“全科医学”?它们诊治的不是个体病痛,而是文明的失忆与断裂。作为医学生,我们学习的不只是解剖与药理,更应习得这种对生命脉络的敬畏——在实验室之外,还有无数双手,正以温柔而固执的方式,延续着人类文化的“生命体征”。

文字来源:杨喻羽 陈艺婷

上一篇:“生命的拥抱”走进庆云镇中心学校:海姆立克急救课让孩子秒变“小卫士”

下一篇:河北地质大学:匠心铸城兴沃土,青春聚力白沙行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