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非遗双城记——青年接力点亮文化传承之路

时间:2025-07-2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彭惠怡 - 小 + 大

在岭南大地,一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非遗文化传承接力赛正悄然上演。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绿叶社以“双区联动·青春赋能”为理念,创新构建跨区域非遗实践平台,组织顺德韵传队与薪火青苗队分别奔赴佛山市顺德区与广州市天河区,通过“非遗研学+社区课堂”双轨模式,将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植入青少年心中,为“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注入蓬勃青春动能。

一、双城接力:打破地域边界,编织非遗传承网络

7月10日顺德韵传队启航,7月14日薪火青苗队紧随其后,均在7月18日晚落下帷幕。两支队伍以“资源互补、经验互鉴”为核心,开启两地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

顺德韵传队扎根凤城实验学校,聚焦“沉浸式研学”模式,带领学生穿梭于第一码头、洪拳馆、龙舟研学基地、康帅府等非遗地标,通过“文物寻宝”“龙舟竞速模拟”“岭南建筑解析”等互动课程,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

薪火青苗队则在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工服务站开设“非遗课堂矩阵”,以董氏祠堂、广绣技艺、岭南舞狮等为核心内容,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环保、自然教育深度融合。

两地队伍实时共享资源——“顺德龙舟分工图”走进广州课堂,广州宗祠建筑资料反哺顺德研学路线设计,形成“资源互输、优势叠加”的协同效应。

二、非遗新课堂:传统技艺“活”起来,青春创意“火”起来

顺德站:文化侦探研学记

凤城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化身“非遗守护者”,在顺德博物馆展开“时空解码”:根据线索卡寻找文物,和队友讨论讲解内容,充当“小小讲解员”感受文化的力量。一位五年级学生感慨:“原来文物不只是图片,里面藏着这么多故事和力量!”

广州站:非遗与生活的N种可能

石牌街道的青少年们在广绣课上将废旧布料变为艺术作品,舞狮课堂中体验“狮头点睛”仪式,植物拓印课程更将祠堂古木的树叶纹理“印”进现代手账。石牌社工黄主任赞叹:“青年学生带来的新媒体视角,让老手艺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三、青年力量:非遗传承的“解码者”与“传播者”

生态绿叶社实践队员化身“文化摆渡人”:他们白天深入社区调研非遗现状,夜晚研讨教案优化,运用短视频直播、互动剧本设计等新媒体手段,让非遗“破圈”传播。

“我们不是简单搬运文化,而是用Z世代的语言重新包装。”队长彭同学介绍,队伍开发的“非遗盖章打卡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广泛参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喜爱。

四、成效落地:文化认同生根发芽,社会反响持续发酵

活动结束后,凤城学校计划将研学路线纳入校本课程,石牌街道社工站拟开设更多非遗课程。家长微信群中,“孩子主动讲述龙舟故事”“广绣作品被珍藏”的分享不断刷屏。数据显示,参与学生非遗知识知晓率提升70%,文化自豪感显著增强。

五、未来展望:青春接力,非遗永续

生态绿叶社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双区联动”半径,联合更多高校、社区打造“非遗文化联盟”,并开发“岭南非遗数字地图”项目,让千年文化在科技赋能下永葆生机。

当青春遇上非遗,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场由青年主导的双城非遗实践,正以创新之力书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华南师范大学:彭惠怡)

上一篇:厦门城职学子寻迹安溪文庙:在嘉庚精神浸润中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下一篇:洛阳理工学院“星空瞭望”团队: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美育实践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