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罗伟彬、钟泽敏 - 小 + 大
7月的阳西儒洞镇,烈日炙烤着土地,却挡不住广东二师“初心如一”乡村振兴实践团的热情。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渔场塘口,走进红色遗址探寻“边海红旗”精神,记录农户与养殖户的奋斗故事,通过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赋能,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在边海红色展馆,讲解员动情地为实践团成员还原了1954年的历史——党支部带领村民拦河筑坝、围海造田的壮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这里为“模范支部”,而“战天斗地、党群同心、勇于进取、永葆本色”的精神至今仍在传承。 “当年家家户户点灯碎石,九个月就建成了引水工程!”展馆讲解员提到,这段历史不仅是抗灾的胜利,更是集体力量的象征。 实践团成员使用设备采集展馆内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实物展品信息,将承载着“边海红旗”精神的珍贵素材录入系统。现场着手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高清扫描与信息关联,力求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限制,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农户阿叔介绍道:“同样的种子,我们这里的土质种出的米又香又软!”尽管稻谷收购价不高,他仍自豪于家乡的土质优势。实践团成员记录了晒谷、插秧的艰辛,也将通过宣传推广助力优质米“走出去”。 “养鱼虾蟹就是看天吃饭!”采访中一位阿叔感慨道。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当地养殖户大多采用混养模式,部分养殖户还靠自加工饲料控制成本,在靠天吃饭的生计里琢磨着实在的办法。 最动人的,是那些沾着泥土的故事:57岁的养殖户凌晨三点起床工作,党群同心拦河筑坝……实践团用镜头记录奋斗者群像,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平凡英雄”。 他们用镜头记录的,不仅是奋斗者的群像,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当红色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当绿水青山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那些沾着泥土的故事,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青春的洗礼。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以技术为笔,绘就儒洞镇的共富新图景! (作者: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罗伟彬、钟泽敏 广东二师“初心如一”乡村振兴实践团) |
上一篇:推普同音筑童梦,湾区青年谱新篇——广州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乡村赋能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
下一篇:粤韵薪传:顺德韵传研学营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