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玮 陈阅 张征 - 小 + 大
7月10日至20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灯影绘梦 徽韵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省歙县富堨镇中溪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以传承歙县鱼灯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主题墙绘、非遗调研、文化考察、文旅挖掘等方式,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新路径,为古村落注入青春创意。 画笔为媒,徽州古村焕新颜 在县团委推动下,实践创新采用“高校-民宿点对点”合作模式。7月10日下午,团队抵达中溪村德和山庄,以鱼灯文化为灵感投入墙绘创作。师生顶烈日作业,历时七天完成三幅大型墙绘,其中20平米的“鱼跃徽州”最为震撼:巨型鱼灯从马头墙腾跃而出,融合元宵夜戏、烟火欢腾等民俗场景,既重现了“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又传递出“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团队学生负责人蒋雪涵向媒体介绍:“我们的创作不只是画一条鱼,是要‘讲透一条鱼的故事’。”中溪村党支部书记胡光红慰问时赞叹:“这些墙绘成了村里新景点,师生们的公益行动给山村添了大彩!”民宿经营者特地写来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情谊。 图为安农大暑期实践团队师生在歙县中溪村民宿墙面合作鱼灯主题墙绘 郑炜摄 非遗溯源,鱼灯技艺薪火传 为深化创作,团队赴“嬉鱼灯”之乡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考察。村委会专干胡忠心介绍村史与鱼灯起源,非遗传承人汪丽君带领参观“汪满田鱼灯工坊”和“汪氏宗祠”。在工坊内,汪丽君介绍了从选竹、扎架到裱纸、绘纹的鱼灯制作全流程。 团队还拜访了非遗传承人汪胜娟,她现场展示了竹制鱼灯骨架的技艺,劈篾、弯折、绑扎一气呵成,令人惊叹。队员们也在专业指导下动手体验扎鱼架、描鱼皮等环节。“以前只在视频里看过汪满田鱼灯的壮观,今天亲手做才懂,这鱼灯里代代相传的坚守!”队员陶涛感叹道。 图为汪满田鱼灯非遗传承人汪胜娟为团队现场展示竹制鱼灯骨架制作郑炜供图 文化寻根,古建风韵启新思 为厚植设计根基,团队探寻徽州文脉。在歙县徽州古城内的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队员们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良久,与讲解员就“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展开交流。 在实地调研徽州古建筑时,团队详细考察并重点记录了歙县境内两座珍贵的四面石坊——徽州古城内的“许国石坊”与郑村镇丰口村的“四面坊”。在省级文保单位许村,队员们沿河考察了1.5公里长的古建筑群,领略其保存完好的风貌与深厚历史。 “博物馆展品是凝固历史,古村落一砖一瓦是创新源泉。”指导教师付万云表示,此次寻根调研为后续设计注入了文化内涵。 图为许国石坊侧面照 陶涛摄 设计赋能,文旅融合探新机 团队聚焦设计赋能,深入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在中溪村村委会,团队与胡光红书记深入交流,书记介绍当地建筑特色与古村落开发规划,坦言“游客停留短、体验单一”是当下痛点。团队提出“非遗+旅游+研学”模式,设计的鱼灯研学课程方案,有望纳入民宿及村小学课后活动。 图为团队指导教师张玮向民宿经营代表进行设计草案汇报 郑炜摄 团队与周边村落的民宿经营者代表深度访谈,草拟地域特色的手绘地图方案,构思以歙县鱼灯为核心的文创产品概念图。“大学生带来的创意,能把我们这儿好的文化和风景都带到全国各地!”德和山庄主理人汪虹艳对团队设计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接地气又有新意,很有市场潜力!” 多方聚力,校地合作续新篇 此次实践获歙县政府部门、村镇及民宿业主的大力支持。歙县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的作品和设计理念,为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深化产学研合作。“我们不仅关注短期的实践成果,更希望形成可持续的设计方案,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支持。”团队指导教师张玮在总结活动时强调,后续将持续完善设计方案,切实推动“高校设计资源库”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 从墙绘创作到非遗体验,从文化探访到需求挖掘,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画笔描绘希望。7月20日团队返程时,“鱼跃徽州”墙绘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安农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窗口,也是校地企产学研多元合作的新起点,亦是青春创意与千年徽韵碰撞出的新火花。 图为非遗传承人汪丽君带领团队于汪满田鱼灯工坊内参观考察 胡忠心摄 (作者:张玮 陈阅 张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