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许卓远 王忆衡 张昊萱 - 小 + 大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号召,让青年学子在非遗传承实践中汲取文化养分,实现思想淬炼与实践磨砺的双向提升。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宣陉遗韵颂八十·梆花窑火续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7月来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区县,开展井陉窑、井陉拉花、河北梆子等非遗项目传承实践活动。 井陉窑火中的千年匠心 7月15日,石家庄市井陉县陶瓷水镇的窑洞前,双河汇博物馆负责人于会明指着一处古窑遗址说:“这里的陶土含铁量高,烧出的瓷器自带温润光泽。”团队成员俯身触摸窑壁,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粗糙纹理。 井陉窑遗址位于南横口村,因地处两河汇流处、陶土优质成为河北四大民窑之一。于会明按时间顺序展示着各时期器物:“从隋朝的粗陶到明清的细瓷,每道纹路都藏着工艺的进步。”他特别提到,建国后这里曾为人民大会堂烧制陶管,第一陶瓷厂的产品还曾大量出口。 午后的陉窑陶社体验店,拉坯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围在泥坯旁,指尖随着旋转调整力道,在贾子森老师指导下,扁平的泥底逐渐隆起弧度。“要感受泥土的‘脾气’,力道太急会裂开,太缓又定不了型。”为了庆祝合肥工业大学八十周年校庆,队员们合力创作了一件陶瓷盘,盘中央刻着“八十华诞”字样,边缘装饰着窑火纹样。 图为队员们在拉坯机上制作陶瓷雏形。张浩 供图
井陉拉花里的刚柔密码 7月16日,井陉县文化馆“六合同春”牌匾下,党支部书记高国亮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井陉拉花的文化底蕴历史风采,并且在介绍井陉拉花的特点时为我们做了示范:“‘拧肩’要像春风拂柳,既有力度又要舒展。”队员们跟着模仿,却总在转身时失去平衡,引来阵阵轻笑。 井陉拉花作为北方秧歌的代表,集刚健与柔美于一体。高国亮介绍其三大流派与三种起源传说,展厅内的老照片记录着它进京、出国演出的历程。“看这张1953年的照片,当时艺人们带着霸王鞭,在天安门广场表演。”他指着一张泛黄的影像说。 次日清晨,少儿传承班里,孩子们正练习“握扇”动作,小脸因专注而泛红。队员们加入其中,才发现简单的“立扇”需要手腕与手臂的协调,“比想象中难太多了!”一名队员感叹。当晚,全民健身中心广场上,老一辈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拉花队伍正在排练,80多岁的民间艺人胡素姐边跳边说:“年轻时走街串巷表演,饿了就啃口干粮,就为让更多人看到拉花的好。” 走访中,井陉拉花市级非遗传承人高香瑞谈及传承时眼神坚定:“不变的是拉花的‘魂’,先继承原汁原味,再谈发展。”她回忆早年学艺时,全凭师傅口传心授,“一个‘翻腕’动作,练了三个月才过关。” 图为两位队员与井陉拉花幼儿班一起学跳井陉拉花。张贝尔 供图
梆子声中的古今对话 7月18日,团队成员在河北梆子剧院内欣赏了河北梆子经典曲目。《三娘教子》中,演员以细腻的唱腔和传神的身段,将三娘含辛茹苦抚育养子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吴汉杀妻》里,跌宕起伏的剧情搭配激昂的梆子伴奏,展现出主人公在忠与孝之间的艰难抉择;《瓦桥关血战瓦桥》则以恢弘的场面、铿锵的武戏,重现了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壮烈场景,队员们屏息观看。舞台上,演员水袖翻飞,将三娘抚育养子的艰辛演绎得淋漓尽致。剧院负责人介绍,河北梆子已有三百余年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瑞楼在后台接受采访时,提及曾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那是对我们坚守的肯定,更让我明白传承的责任。”她谈到创新时说:“在《宝莲灯》里融入昆曲旋律,不是丢了传统,而是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同时,王瑞楼老师在河北梆子《哪吒》中饰演仙鹤时,不拘泥于传统程式,从仙鹤自然姿态中汲取灵感,自创兼具灵动与飘逸的表演动作,既符合生物特性又富艺术张力。这些动作融入戏曲韵律,借鉴古典舞身韵技巧,如表现衔枝时以腕带臂、以臂带身,保留梆子刚劲底色又添柔美质感。她曾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观众认得出、记得住就得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出新”,为程式化表演注入新活力。 图为对河北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瑞楼老师进行采访。张浩 供图
一系列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们既在探寻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上大开眼界,同时又被传统文化在当下所焕发出的艺术魅力深深触动。
作者 许卓远 王忆衡 张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