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鉴工大八秩探非遗传承,举青春力量续文化薪火

时间:2025-08-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张昊萱 王忆衡 许卓远 - 小 + 大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号召,青年学子当以脚步丈量大地,在非遗传承实践中汲取文化养分,真正实现思想淬炼与实践磨砺的双向提升;结合党的二十大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当以匠心守护文脉,在与传承人对话、亲手体验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触摸历史温度、体悟匠人精神,让古老非遗在当代青年的认知与行动中焕发新生;更要以青春力量赋能发展,将实践所得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新的具体思路,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搭建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7 月 4 日,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内,泛黄的老照片在展柜中静静陈列,照片里年轻的杨玉屏正专注排练,引得实践团队成员驻足凝视。作为皖南花鼓戏非遗传承人,杨玉屏带领队员们走过一个个展区,从早期的演出道具到不同时期的剧本,系统梳理着这一剧种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成熟剧种的轨迹。“这些老物件背后,都是一代代艺人的坚守。” 杨玉屏指着一套褪色的戏服说,这些展品勾勒出花鼓戏清晰的艺术轨迹,也让大家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采访中,杨玉屏详细讲述了皖南花鼓戏的独特唱腔与表演技巧,分享了多年来坚守传承的经历。她特别提到,为庆祝合肥工业大学 80 周年校庆,自己创作了一首融入花鼓戏元素的歌曲:“想用熟悉的旋律,让传统艺术走进校园,架起传统与校园的桥梁。” 在杨玉屏和吴静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学唱这首定制歌曲。“注意唱腔的转音,身段要随节奏自然舒展。” 吴静老师边示范边纠正,队员们反复练习,从生涩到渐入佳境,在互动中感受戏曲魅力。

当天下午,一场小型表演在皖南花鼓戏博物馆上演,三十余名同学观看,悠扬的花鼓调与校园记忆交融,掌声不时响起。此次花鼓戏之行,让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拉近了与皖南花鼓戏的距离,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 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年轻一代与传统艺术的共鸣,让大家明白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欣赏者,更应成为主动参与的传承者。

图为吴静指导队员学唱花鼓戏校庆歌曲。张浩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契合党的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导向。皖南花鼓戏当代传播等一系列实践既得益于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也体现了“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要求,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实践动能,让非遗在青春力量参与下焕发新彩。

作者:张昊萱 王忆衡 许卓远

上一篇:大学实践团队探非遗传承,青春力量续文化薪火

下一篇:青春护航夕阳红:江苏大学学子开展乡村老人反诈关爱行动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