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深耕侗乡护木构 薪火相传践初心——北方民族大学赴三江实践

时间:2025-08-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 - 小 + 大

7月18日至22日,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以“匠心传薪·文保发声:文物保护宣讲与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三江侗族博物馆、程阳八寨、高武村等地。在五天的行程中,沉浸式感受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向村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一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侗乡大地,在与千年文化的对话中,将“守护民族根脉”从口号变为真切行动,以青春力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

博物馆中初遇文化:自展品觉醒生活温度

团队首站探访了三江侗族博物馆。地处广西北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不仅坐拥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着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印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沉浸式讲解中,团队师生由此踏上了探寻侗族文化的旅程。

侗族文化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中。因侗乡盛产杉木,当地同胞便以杉木为骨,精心构筑出鼓楼、风雨桥、戏台等木构瑰宝——风雨桥既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被视作护佑村寨的风水象征;鼓楼则是村寨的精神地标,承载着议事、集会等多样功能。除了建筑,侗族的非遗文化同样璀璨夺目: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历经千年传唱而韵味不减;侗戏是乡邻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服饰上的刺绣与银饰,更是将精巧工艺与民族审美融于一体,尽显匠心。而“月也”社交、百家宴等民俗活动,更生动展现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天性与守望相助的情谊。

聆听讲解时的专注,端详展品时的细致,让团队师生们深深沉浸其中。他们感慨道:“从前只在书本上邂逅侗族文化,此番亲身触摸,才真正读懂了它的厚重与鲜活。希望能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图为团队成员听三江侗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

程阳八寨深对话:于建筑艺术悟活态传承

实践团一行走进程阳八寨,循着文化脉络继续探寻。在侗族银饰博物馆中,精美的银饰展品诉说着千年传承——这里的银饰遵循“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独特审美,不仅是侗族姑娘盛装时的璀璨点缀,更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密码,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独有的文化内涵。

移步三江侗画博物馆,另一番乡土艺术的景致徐徐展开。以农民为创作主力的侗画,巧妙融合了刺绣的细腻、剪纸的灵动,将田间劳作、村寨欢歌等生活场景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如今,这些诞生于大山深处的画作正跨越山海,一步步走进更广阔的艺术殿堂。

行至程阳永济桥,这座侗族风雨桥的巅峰之作令人叹服。全桥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仅靠精巧榫卯便将梁柱紧密相连;桥盖飞檐翘角,亭台错落有致,既显结构的坚固缜密,又含建筑的灵动之美。作为与赵州桥、泸定桥齐名的世界四大历史名桥,桥头郭沫若的题诗手迹更添人文气韵,使其工艺价值与艺术魅力交相辉映。

探寻的最后一站,是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团队了解到林溪镇以乡村振兴为引擎,通过“四事五联五建”模式,正全力推进百里侗乡生态旅游带与小城镇建设。这座基地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堡垒,更成为融合侗族文化、推动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让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交融共生。

图为实践团团队成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木构技艺藏密码:在榫卯之间坚守与突围

实践团来到侗族木构博物馆,馆口处“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的语录格外醒目,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展品、倾听讲解,系统了解了侗族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从不用一钉一铆却能屹立百年的榫卯结构,到“掌墨师”通过模型、“杖杆”与带“墨师文”的“竹签”传递营造密码的古老智慧;从密檐式、巢式等多样的鼓楼造型,到融合实用与审美、承载“行歌坐夜”等民俗记忆的风雨桥彩绘,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文化底蕴。

图为团队师生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求诗交流

期间,团队师生与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这位从14岁起学艺、坚守技艺三十余载的匠人,用亲身经历诠释着传承的重量。他坦言,如今技艺面临年轻人鲜少问津、纯木构建筑渐被替代的困境,但也强调“榫卯是灵魂”,传统与现代结合中,老技艺仍有旺盛生命力。他期盼高校与政府能助力推广,让更多人关注这份民族瑰宝。谈及侗族传统建筑的智慧,指导老师深有感触地表示,“侗族先民以杉木为骨,巧妙运用‘杠杆原理’和‘穿斗结构’造桥建楼,像著名的程阳风雨桥,历经百年洪水仍屹立不倒,这正是‘土木匠心’最生动的证明。”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

高武村里传宣讲:让守护之道深扎乡土间

实践团转赴高武村,将目光投向乡土建筑的日常守护,一场以“守护乡土瑰宝,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宣讲在此展开。面对村民,团队首先娓娓道来木构建筑的珍贵价值:风雨桥承载着世代族人的足迹,鼓楼是村寨议事、凝聚族群的“心脏”,木楼则封存着家族记忆与民俗印记——“每一梁一柱里,都藏着祖辈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高武村村委会宣讲

然而这些“活历史”面临火灾、霉变、虫蚀及失修等威胁,守护它们关乎历史记忆与生活安全。应对时,防火需用泥土盖灭灶膛余火并配备“灭火包”,防水要及时检修瓦片、清理排水槽,日常要勤查梁架松动、木材虫眼等问题;抗震可采取榫卯松动用蘸糯米浆的木楔紧实、楼梯晃动加装角钢固定等措施。处置需遵循“小修自治,大修协同”原则,以防二次损坏。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发宣传册及讲解宣传册内容

宣讲最后,团队成员动情地表示,木楼、风雨桥、鼓楼是村里的“活历史”,是子孙后代了解“从哪里来”的重要载体。守护好它们,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这代人对历史的责任,对未来的承诺。希望村民们能从日常点滴做起,防火时多一份细心,防水时多一份留意,检查时多一份主动。当身边的一位奶奶叮嘱孩子远离火源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乡土间悄悄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武村村民合照

土木薪火实践团:感悟传承践行青春使命

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实践团的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们与侗族文化深度碰撞,不仅亲身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让“守护民族根脉”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以专业践行担当,愿做文化火种的传递者,让木构薪火代代相传。(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

上一篇:青春聚力百千万|地派山茶非遗传承人——黄庆文专访

下一篇:天津商大“银龄融光”旭辉御府社区反诈宣讲记守护养老钱,共筑金融安全!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