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喻泽贤 陈俊熹 - 小 + 大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为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升普通话普及水平,畅通交流渠道,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推普”小分队于2025年7月9日奔赴各地,深入家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返乡推广普通话的实践,像一场带着温度的“双向奔赴”。走在熟悉的街巷里,听着长辈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笨拙却认真地重复“谢谢”“麻烦了”,看孩子们在情景对话游戏里为了说准一个词争得面红耳赤,忽然懂了:普通话从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给家乡的人们多搭了一座桥,让家乡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懂。 课程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照 实践活动的第一站,队员们满怀热忱地走进湖北经济学院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将推广普通话的第一步稳稳落在了这里。在基础教学中,队员们没有采用刻板的讲授方式,而是用故事串联起普通话的重要性——从“用普通话和外地小朋友交朋友”到“长大后用标准的语言介绍家乡”,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当看到孩子们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练习发音,用略显稚嫩却格外认真的语调重复着新学的句子时,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一颗颗“说好普通话”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等待着在未来的交流中慢慢发芽生长。 随后,队员们分赴家乡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 团队成员在街角进行调查 在庆阳一处街角休闲区,几张石桌石凳旁围坐着不少纳凉的长者,队员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与老人们亲切攀谈起来,细致开展老年人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研。一句句温和的提问,慢慢打开了老人们的话匣子。队员们一边耐心倾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他们的困惑。 团队成员给小朋友们上课 在常德当地社区,队员们提前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协调,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专门面向儿童的普通话推广课。这堂推广课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开:教学从最基础的拼音拼读入手,队员们先是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模仿声母、韵母的发音口型,再结合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举例——比如用“小鱼吐泡泡”比喻“ü”的形状,用“国旗飘扬”带出“g”的发音,让抽象的拼音变得鲜活好记。随后,课堂巧妙融入了绕口令游戏,“四是四,十是十”的节奏在孩子们口中逐渐清晰,时不时响起的纠正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清脆悦耳的普通话在教室里此起彼伏。这堂充满欢声笑语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不少实用的普通话知识,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乐于用普通话交流的种子。看着孩子们课后还在互相用新学的词句对话,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这堂推广课为促进社区里的语言互通、加深孩子们之间的沟通融合,增添了温暖而有意义的一笔。 推广普通话意义深远,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语言文字能力是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湖北经济学院学子的此次实践活动,正是青年力量投身国家战略、服务乡村发展的生动体现。 湖北经济学院:喻泽贤 陈俊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