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山海侨韵探脉队 - 小 + 大
为深入挖掘侨乡文化内涵,助力中华文脉赓续,2025年8月7日至10日,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山海侨韵探脉队”赴福州福清、泉州晋江两地,开展侨乡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解码侨厝建筑、侨批文书中的历史记忆,探寻侨乡文化传承与振兴的青春路径。 泉州寻迹:古厝侨批藏乡愁,海丝文脉见初心 8月7日至8日,实践队首站走进泉州晋江,在梧林古村落、侨批馆与五店市的烟火气中,触摸侨乡文化的历史肌理。在梧林古村落,南洋风格的番仔楼群令人驻足,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燕尾脊与罗马柱”的中西合璧之美,向工作人员请教侨楼建造背景:“这些建筑的每一块瓷砖都从南洋漂来,砖缝里藏着华侨‘下南洋’的打拼史与归乡梦。” 在晋江侨批馆,泛黄的书信与汇款单成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钢笔字迹里“寄回洋银十块修屋”“国难当头,愿尽绵薄之力”等字句令人动容。“我父亲当年就是这样写信回家,字里行间都是牵挂。”本地老奶奶的口述访谈,让团队更深刻理解侨批作为“跨洋家书”的情感重量。而五店市的非遗手作、侨乡美食与改造一新的古厝咖啡馆,则让队员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活力。 福清探踪:侨资反哺显担当,青春对话续新篇 8月9日至10日,实践队转赴福州福清。利桥古街的红砖古厝间,侨厝建筑的“跨洋密码”格外醒目。队员们驻足荷园前,这座民国南洋侨厝建筑群由印尼华侨周氏后人所建,不仅藏着南洋风格的建筑细节,更曾作为解放前线指挥部、开设侨汇庄,见证侨胞对家乡的奉献。生动诠释了“爱国爱乡、敢拼会赢”的华侨精神。 在福清华侨博物馆,队员们聚焦侨胞反哺史:从晚清下南洋的艰辛创业,到抗战时期的慷慨解囊,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返乡投资,馆内实物展品串联起“爱国爱乡、敢拼会赢”的华侨精神。劳斯莱斯"银刺II型"轿车作为镇馆之宝,不仅是林绍良先生1992年捐赠的珍贵礼物,更是侨商对家乡深情的体现。"它跑的不是路,是华侨与故土的双向奔赴。"工作人员在采访镜头前说道。这些故事值得被更多年轻人看见。 走访福清华侨影剧院,见证侨资助力家乡发展的印记。实践队员通过采访附近居民得知,这座由侨胞捐建的文化地标,曾是几代人的精神乐园。从侨捐公益建筑的砖石肌理到侨村街巷的生活气息,实践队用镜头与笔记,为侨厝建立起“建筑档案”,让沉睡的侨迹重新“开口说话”。 在福清华侨中学,队员们与学生交流,倾听侨乡文化的当代回响。学生们坦言“爱国爱乡”不是口号,而是要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活动中,团队还通过分发问卷和现场问答,收集到关于侨乡文化认知的青年反馈。 青春聚力:文脉传承有新径,实践收获助振兴 从泉州的‘海丝侨迹’到福清的‘侨资反哺’,两地侨乡文化虽各有特色,却都藏着‘根在故土’的共同情怀。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创新实践”,实践队梳理出侨乡文化传承的三重路径:以数字化技术保护侨厝侨批,用文创研学激活文化价值,靠青年参与构建传承网络。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剪辑侨乡文化宣传视频、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形成两地侨乡文化调研报告、积极推广华侨故事。队员们表示,侨乡文化的生命力,既藏在古厝的雕梁画栋里,也活在当代人的创新实践中。 此次实践不仅为侨乡文化保护提供了青年视角的调研成果,更让队员们坚定了信念:青年当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让跨越山海的侨情乡愁,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侨乡文化的生命力,既在老建筑与旧书信里,更在代代相传的精神中。实践队成员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做侨乡故事的传播者,让山海间的侨韵文脉永续传承。 (山海侨韵探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