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简爱三下乡|绣线连古今,老茧铸新船

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广东医科大学简爱三下乡志愿服务队 - 小 + 大

引言

 在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藏着一座韵味悠长的岭南水乡瑰宝——黄连社区。

  这里,是“广绣之乡”。六百年的丝线记忆在绣娘指尖流转,昔时“家家有绣架,户户闻针声”的盛景下,针脚细密、色彩富丽的绣品曾随海上丝路远销,名扬四方。

  这里,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虱游艺”的发源地。曾经,一艘艘灵动木船在河涌间穿梭竞渡,承载着黄连人独特的民俗记忆与生活智慧。

   当绣线的柔美遇上龙虱的矫健,静态的指尖艺术映衬着动态的河涌欢腾,一针一线、一桨一浪,共同编织出黄连最动人的烟火气,跳动着古村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

  7月17日,广东医科大学简爱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黄连社区,面对面采访非遗传承人,循着丝线与水花的轨迹,聆听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的文化心跳。

正文

一、绣线连古今:广绣传承人何涧仙的坚守与期盼

在弥漫着丝线清香的广绣工作室里,何涧仙的手指在绷紧的绣布上翻飞,细密的针脚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面对简爱采访组,这位广绣传承人敞开心扉,讲述了她与这门古老技艺相伴一生的情缘——从谋生之技到心中挚爱,再到如今倾囊相授的使命。她的经历,是个人命运的轨迹,更映照了广绣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新生。

(一)丝线里的生计与荣光

当被问及广绣对她的影响,何涧仙的目光温和而笃定:“年轻时,绣花是饭碗。靠它卖钱,供自己读书。” 朴素的言语背后,是沉甸甸的现实。一针一线,不仅维系着生活,也编织着她最初的成就感:“能绣出好东西,心里就高兴。” 这份源于指尖劳作的踏实与自豪,是她技艺之路的起点。

(二)岁月里的倔强热爱

提及六七十年代,何涧仙的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那时要参加生产,不准绣花。” 然而,对广绣的热爱并未熄灭,反而在压抑中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到家,就偷偷绣。” 她回忆道,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说来也怪,偷偷绣的时候,反而更爱绣了。” 那些在昏黄灯光下悄然进行的夜晚,针线仿佛成了最深的慰藉,将“生计所迫”悄然转化为“心甘情愿”的持久热忱。

(三)薪火相传的殷殷期盼

如今,何涧仙最牵挂的是传承。谈到未来,她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有小朋友想学,我特别愿意教。年纪大了,就盼着这门手艺能传下去。” 她欣喜地看到新气象:“有的学校请我们这些‘大师’进校园,给二到五年级的孩子们上课,这真好!” 对她而言,传承绝不仅仅是针法的复制。“我希望传下去的,不单是一门手艺,” 她强调道,“更要紧的,是让孩子们心里能喜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广绣传承人何涧仙正在接受简爱记者采访。杨正美 供图)

二、老茧里的新船:龙虱传承人何东胜的巧思与传承

在弥漫着杉木清香的龙虱游艺馆,简爱采访组见到了市级非遗传承人何东胜。他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向我们讲述他与龙虱相伴的岁月——从河涌里朴素的赛船雏形,到如今黄连民俗文化的闪亮名片。这双饱经风霜的手,曾将最朴素的智慧,一凿一刨地刻进了龙虱的筋骨里。

(一)从薯莨桶到水上飞

“最早的龙虱啊,其实是香云纱作坊里用的椭圆形薯莨桶。”何东胜回忆道。随着香云纱工业在勒流的淡出,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龙虱也渐渐沉寂,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然而,这份沉寂并未磨灭何东胜心中的念想。几十年后,他凭借匠人的巧思,让龙虱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让龙虱游得更快、更稳,他反复琢磨。最终,将传统的椭圆形改良为流线型的竹叶状;原本的木材也换成了更轻巧、不易变形的杉木。每一次细微的调整,都凝聚着他对这项传统游艺的热爱与理解。他手中那不断演进的龙虱造型,悄然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敬畏传统根基上的大胆创新。它既需要守住那份本真,也呼唤着突破陈规的勇气。

(二)传承不愁,龙虱正兴

提及传承,何东胜的脸上洋溢着笃定和欣慰,毫无忧色。“现在喜欢龙虱的人多着呢!”他语气里带着自豪,“光是咱们黄连本地搞龙虱比赛,报名的队伍就有几百支,名额不到一天就抢光了。” 这份热闹,正是龙虱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不光是我和徒弟们在做,”他补充道,眼中闪烁着光芒,“好多地方都开始做龙虱了。这门手艺,我看传承下去没问题。”看着眼前盛景,回望龙虱从实用生产工具蝶变为独特文化符号的历程,它所彰显的,正是黄连人“化平凡为非凡”的生活智慧与那股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正是这份融入血脉的创新基因,让古老的龙虱游艺绽放出时代的新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动纽带。

(龙虱传承人何东胜正在接受简爱记者采访。杨正美供图)

结束语

绣娘的银针在丝帛间游走,绣下的,是黄连人对美的千年守望;龙虱于河涌中劈波斩浪,激扬的,是水乡人化凡俗为传奇的巧思。一针一线,一舟一楫,水陆相映,刚柔相济——它们无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

历史在针尖延续温度,未来于浪尖传递激情。这片水乡生动诠释:文化传承,非固守标本,而是让古老的根脉,在时代土壤中不断萌发新枝。正如黄连河水奔涌不息,这份融于血脉的智慧,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奔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广东医科大学简爱三下乡志愿服务队)

上一篇:简爱三下乡 | 循实践之辙,焕黄连新生

下一篇:青岛城市学院师生赴藏马镇开展暑期调研:聚焦文旅融合,赋能景区升级发展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