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担当,文旅先行: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助力惠州龙门地派文旅发展

时间:2025-08-1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近日,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龙门乡韵”实践团奔赴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以“乡韵笃行实干,百千万攻坚不止”的精神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担当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

图为实践团与地派镇团委合影照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带队老师合影照片

古韵新生续匠心

为深入挖掘惠州市龙门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来到了龙门县地派镇,先后走进当地非遗工坊、传承基地与田间地头,对腐竹制作技艺、山茶产业、景泰蓝工艺及农民画艺术展开系统性调研,以青年视角记录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感悟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

实践团成员首站来到了地派镇小合村的张氏农家腐竹工坊,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不仅亲眼见证了黄豆到腐竹的奇妙蜕变,领略了千年传承的工艺之美,更被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赤忱坚守所深深触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腐竹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案例,对非遗技艺与标准化生产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龙门之旅的第二站——地派山茶工坊。根据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地派桂峰山“有茶,名桂峰顶,味绝佳,但出产无多,极难得。”在桂峰山脚,实践团成员们亲历了一片茶叶的蜕变之旅。跟随山茶传承人穿梭于茶树间,成员们指尖轻捻,采摘"一芽一叶"的鲜嫩茶青,在杀青的铁锅前感受茶叶在200℃高温中的舞动,亲手体验揉捻工序。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成员们了解到了地派山茶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一片山茶,既是对非遗的传承,也是打响龙门品牌的一张名片。

在龙门之旅的第三站,实践团来到蓝梦雅舍景泰蓝工作室,跟随非遗传承人罗秀玲老师深入了解景泰蓝制作工艺。罗老师详细讲解了景泰蓝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并指导成员们亲身体验上釉环节,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这些景泰蓝作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更闪耀着当代匠人的创新智慧。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协助非遗传承人编制龙门景泰蓝宣传手册手册并出版作品集,协助景泰蓝传承人构建网络宣传矩阵,推出景泰蓝的系列宣传视频。

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关于“文化兴县、产业富民”的号召,实践团到达了第四战——龙门县文化馆,了解龙门农民画。通过参观展馆,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龙门农民画最初的由来,在时代变迁中农民画的成熟与变化。在与钟永廉会长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更读懂了背后的坚守:从谭池发等老一辈画家开班授徒,到越来越多新生代创作者注入红色题材、时代故事,龙门农民画始终在传承中生长,成为讲述乡土中国的生动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龙门农民画作家合影照片

红脉绵延显成效

在当地考察期间,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以实地探访为抓手,结合发展现状,细致开展实践调研工作。 实践团跟随团委工作人员的步伐走进圩镇客厅,在这座2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成员们逐层考察布局,透过一楼形象厅初览地派风貌,于二楼驻足研读图文展板、实物陈列与多媒体互动内容,系统梳理“山水泉茶”文脉与“百千万工程”成果,重点关注交流互动区的干群对话、助农兴产区的本地物产,全方位捕捉地派发展的鲜活密码。

随后,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深入芒派村,在村史馆内仔细翻阅泛黄史料,逐一考证雷公背自卫队阻敌、“东三支”三团奋战等历史细节,深切感悟英烈精神;同时实地察看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杉木水稻产业链运营及“振兴饭堂”实况,详实记录“红+绿”协同发展的振兴实践。

此次实践中,团队走遍地派镇的圩镇与村落,通过逐处走访记录发展实况,细致观察干群互动、产业运营等具体场景,用高清镜头展现地派镇的独特风景,结合史料考证、现场问询梳理当地发展脉络。

图为芒派村红色教育基地英雄人物长廊照片

勉力笃行见微功

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以龙门农民画为核心抓手,深耕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复兴与文旅发展领域。团队围绕农民画数字化转型与矩阵化宣传展开系统性工作,通过拍摄系列宣传视频、设计 IP 文创产品、制作宣传材料、搭建数字化展馆等多元举措,深入探索“文化传承+文明振兴 +产业发展+文旅兴旺”的融合新范式。

在影像创作上,实践团打造龙门非遗宣传系列视频与微型纪录片,通过镜头聚焦文旅宣传并以青年视角讲述,多维度展现龙门地域魅力。多条视频播放量达5000+,为龙门文旅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在数字化赋能驱动下,实践团推动农民画与AI、元空间技术融合,搭建线上云展厅与农民画线上作品集,对100 余幅农民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起农民画数字藏馆,为传统艺术注入科技活力。

实践团在IP文创产品开发上,对龙门非遗特色与特产完成了文创产品设计及可落地的腐竹包装方案,将艺术元素与实用价值有机结合,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未来,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将继续以龙门农民画为核心纽带,深化文化与科技、产业、文旅的融合实践,完善文旅发展路径,拓展文创产品应用场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更强生命力,为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模式贡献更多实践智慧。(作者:广东财经大学龙门乡韵实践团)

上一篇:牵手童心 让爱不孤单——2025年关爱广西在粤务工人员家庭暑期亲子活动圆满举行

下一篇:山中医学子“三下乡”——精康融合 “医”路同行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