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 - 小 + 大
小时候,那些民间工艺和歌谣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而今,岁月悠悠,那些散发着浓郁乡情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中,涛雒鱼灯笼,这项百年来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仍能唤起你心中的温暖记忆?在元宵佳节,手持鱼灯笼,吟唱着《照毛虫》日照民谣,是否曾是你的童年趣事? 今年暑期,在负责人齐馨悦的带领下,“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敬意,踏上了前往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的旅程,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访与传承涛雒鱼灯笼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在村委妇女主任成秀翠的热情引领下,实践团拜访了非遗传承人成洪吉。成老师,一位拥有50年灯笼制作经验的匠人,自幼受家庭影响,从5、6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灯笼制作,至今已深耕此领域半个世纪。在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不仅学习了鱼灯笼的制作技艺,更深入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成洪吉老师告诉我们,鱼灯笼的制作工艺繁复,近40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他说,鱼灯笼质量好坏,关键在于鱼骨架的搭制是否牢固。鱼灯笼的骨架主要由蒲苇杆儿精心搭制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亲手体验了鱼灯笼的制作过成,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体验。 蒲苇杆儿在实践团手中似乎拥有了生命,随着成老师的耐心指导,实践团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变成一副副栩栩如生的鱼形骨架。从骨架的搭建到纸张的糊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实践团用彩纸细心地装饰着灯笼,每一笔都倾注了实践团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涛雒镇成家廒头村,这个拥有500多年鱼灯笼制作历史的村落,见证了这项技艺从渔民自用到村内特色产业的转变。成家廒头村的村民们几乎个个都是鱼灯笼的制作高手,这项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村里的宝贵财富。每年的腊月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期间,成家廒头的村民都会在家制作灯笼,这一传统至今未曾改变,成为了村里的特色民俗。 成家廒头村妇联主席成秀翠透露,村里仍有20多户人家坚持手工制作鱼灯笼,他们正计划成立合作社,将村民们凝聚起来,共同打造鱼灯笼文化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通过这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齐馨悦的组织带领下,实践团不仅亲手制作了鱼灯笼,更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大家承诺,将把这份宝贵的经历带回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涛雒鱼灯笼,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的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实践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实践团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涛雒鱼灯笼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校: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团队: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韩亚梅 团队负责人:2023级电子商务(本科)1班齐馨悦 |
下一篇:五天丰城行,青春实践绘振兴画卷